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中國扶貧攻堅偉大歷程的現實觀照

2013-10-21 14:35 來源:農民日報  我有話說

  沒有比自發要求和內生動力更強大的力量。從1988年國務院正式批準建立、擁有先行先試優勢的畢節試驗區,到2011年第一個獲得國務院批復、在全國14個特困片區中率先啟動實施《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的銅仁市,貴州省在扶貧攻堅的道路上走得最早、步子最大、要求最為迫切,他們在體制機制上創造出的一系列經驗模式,也為全國扶貧攻堅提供了表率。

  首先是創新了突出產業、保障民生的差別化扶貧機制。完善貧困識別體系和貧困人口信息管理系統,根據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實施救助式扶貧、搬遷式扶貧和開發式扶貧。

  對低保標準以下的全部貧困人口以家庭為單位提供補助,維持其最低生活水平,是救助式扶貧,關注的是人的生存權;為所有具有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創造條件,提供生產發展機會,提高其自我發展能力,是開發式扶貧,更多關注的是人的發展權。

  汽車在赫章縣的山間行進,翻過一個山頭,眼前豁然出現了一幅草原景象,溫柔起伏的小山坡上綠草茵茵,牛羊成群在草坡上吃草。興發鄉中營村農民秦保芬抱著剛出生兩天的小羊羔告訴記者,她從去年開始入股合作社養羊,現在已經有100多只羊了,一年的收入有3萬到4萬元,比過去種地的收入高很多。赫章縣副縣長王天軍介紹說,草地生態畜牧業正是赫章縣打造“三個百萬工程”之一,除此之外還有核桃產業、中藥材產業,通過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產業就是“造血式”扶貧的根本,抓住了產業就抓住了扶貧開發的“牛鼻子”。貴州省委、省政府規劃出“十大扶貧產業”的發展布局,啟動了以核桃、中藥材、草地生態畜牧、蔬菜、鄉村旅游、精品水果等為主導產業的10個高標準省級現代農業扶貧示范園區,力爭做到1戶貧困農戶有1項增收項目。

  除了救助和開發,搬遷式扶貧也許是貴州這樣的一個自然條件惡劣的省份最不得已也是最明智的舉措。

  貴州省貧困人口中95%集中在深山區、石山區和革命老區等連片特困地區。自2001年開始貴州省啟動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2012年5月再次展開扶貧生態移民工程,按照規劃,2020年將有200萬貧困農戶搬出生活條件惡劣的山區。這是一項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貴州實施的最為浩大的移民工程,直接關系到貴州能否在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貴州給這項大工程定下核心理念:搬得出、留得住、能就業、有保障。

  銅仁市松桃縣正大鄉有一座“中國苗王城”,距離湖南省的鳳凰古城僅一小時車程,幾百年歷史的原生態苗寨風情吸引了眾多游客。現在,苗王城門樓前,一條整齊劃一、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二層小樓旅游街正在建設中。

  “這條街以后就用來發展旅游服務業,樓上住人,樓下就是一個門面,可以做點小生意。”銅仁市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席佐成告訴記者。現在銅仁市把扶貧生態移民與小城鎮建設、旅游產業結合起來,政府投資建設路、氣、水、電、房,并且采取“每戶一保障、一套房、一個門面、一個就業崗位、一個孩子免費讀職校”這“五個一”的措施。

  在松桃縣高巖村村民龍志坤看來,這樣吸引人的政策正是他決心搬離故土的重要原因。“天天都盼著房子趕緊修好,一家人就不用再住那個‘破地方’了。”“破地方”指的是他家現在所在的高巖村,那里石漠化嚴重,山坡上僅有的土地已開始龜裂。

  其次是創新了扶貧資金運用機制。貴州省在扶貧資金分配上,以生產資料補貼、勞動技能補貼等代替現金發放,并且創新金融制度,撬動了更多資金以市場經濟的方式進入扶貧事業。

  扶貧資金分配有的投向生產資料,不但幫助農民將產業發展起來,而且還能提高他們在市場經濟中的對話能力。在江口縣閔孝鎮的紅提葡萄基地里,1000畝土地上豎立起了水泥柱、撐起了大棚、種上了紅提,現代高效農業的模板第一次出現在山溝溝里。

  產業發展起來,企業賺錢了,農民呢?江口縣副縣長楊勝美告訴記者,政府給農民葡萄苗、水泥柱、無雨化大棚等補貼,帶著這些生產資料,依托基地的技術模式,周邊農民很快又發展了600多畝紅提;如果帶著這些“資產”入股企業,每年還能按照“二八”比例來分紅呢。

  一部分資金投向農民技能培訓。在產業發展中,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在梵凈山旅游景區里,農家妹子曹恩旭開了一個“曹妹山莊”,她一早起來一個人收拾了客房,還做了兩大桌菜,麻利得很。她告訴記者,以前在外面打工,北京、上海都去過。后來家鄉搞扶貧旅游開發,她就回來了,參加了政府免費組織的廚師培訓、服務培訓等四次培訓,就把這個農家樂給辦起來了,“現在一年能掙十幾萬元,比打工掙得多。”曹恩旭說。

  各類補貼在產業發展初期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不過,產業發展起來以后,僅憑補貼已經解決不了問題,人們需要更多的資金,也希望按照市場規律,用金融的方式來使用和償還資金。

  “貴州省全省扶貧資金一年有33億元,攤到貧困人口頭上每人只有300多元,用來發展產業是杯水車薪。”貴州省扶貧辦總農藝師楊小翔說,“但是,如果錢用來做金融擔保,就可以撬動更多的錢進入產業發展中,產生放大鏡效應。”

  金融擔保扶貧,正是貴州省在實踐中探索出來的一條行之有效的經驗。政府用扶貧資金建立金融擔保平臺,在貸款與放貸之間建立起一道誠信的保護屏,解決了以往農戶、合作社、小微企業與銀行之間最大的障礙。

  2012年4月,貴州省扶貧辦與國開行貴州分行在銅仁市石阡縣啟動實施開發性金融支持扶貧產業發展項目,這一扶貧融資模式是:政府主導產業、農戶(合作社、企業)申報貸款、扶貧金融評估、項目市場運作、扶貧貼息支持、農戶(合作社、企業)承貸承還。

[責任編輯:李貝]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