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世界銀行前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 林毅夫
我們應該繼續深化市場改革來改善價格信號的準確性,這樣才能比較好地利用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而利用比較優勢的前提是一個開放的經濟,為此我們必須深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
如果維持年均7.3%的經濟增長,到2020年我國的人均收入可以達到12700美元。也就是說,在本屆政府領導下我國應該可以從低收入變成中等收入,進入高收入。高收入國家是一個門檻,如果我國也加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全世界高收入國家人口可以翻一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
中國改革開放33年,用西方理論認為是錯誤的道路,卻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的奇跡。理論的適用性決定于條件。在西方適用的理論,不見得適用于我們。重要的不是說我們的理論能不能被接受,而是這個理論能不能幫助我們認識世界,幫助我們改造世界。我們必須將中國社會科學本土化,這樣中國的知識分子才能夠真正為國家的現代化發展作貢獻,才能夠避免好心干錯事。
我希望從中國經濟改革經驗的探討中反思中國經濟的發展。對于中國經濟改革,大家生活在這個過程當中,能夠切身感受到它的成就。從1979年到2012年,連續33年的時間,我國年均經濟增長達到9.8% ,這樣的高速發展態勢在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并且,這是發生在經濟轉型期,在一個底子薄、人口眾多、制度不完善的狀況之下,這無疑是個奇跡。這樣的成績,事先誰都沒有想到。
下面,我從中國改革開放33年所取得的成績和出現的問題來進行一些反思。
新理論通常來自于對現象背后原因的分析,這個現象會是新的現象,這個現象也可以是過去的現象,但過去的理論解釋不了,才提出一個新的理論進行解釋。中國改革開放33年,用西方理論認為是錯誤的道路,卻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的奇跡。為什么有這樣的成績?還出現了哪些問題?我想分析回答五個相關的問題,反思中國經濟改革和經濟學科發展道路。
第一個問題,為什么改革開放以后,中國能夠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取得這么高速的增長?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支撐?
第二個問題,為什么在1979 年之前不能達到這樣的目標,即使是付出幾代人的努力。追求中國的現代化,追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并不是改革開放以后才開始,從鴉片戰爭以后,我們就一直在苦苦追求國家現代化。
第三個問題,中國發展這么快是因為轉型帶來的好處,但為什么其他轉型國家,并沒有出現像中國這樣有代表性的案例?
第四個問題,中國在轉型過程中出現了反對漸進雙軌制改革的事情,為什么會出現?怎么理解?
最后一個問題,理論幫助我們認識世界,也幫助我們改造世界。如何尋找未來發展的方向?怎么樣實現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