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改革為什么成功
從1979年開始的改革開放,我國并沒有遵從華盛頓共識,完全推行私有化、市場化和自由化道路,而是政府只擔負平衡預算,維持社會經濟穩定。中國推行的是一種漸進式、雙軌制的改革開放,對沒有效率的大型國有企業既沒有私有化,而且還繼續給予保護。但對于一些新的產業布局放開準入,按照市場的原則運行。
中國當時選擇的道路,在改革開放初期被認為是一條不正確的道路。改革開放初期,國際學術界新自由主義盛行,認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或者是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好是由于政府干預造成太多的扭曲,比如國有化、價格非市場化等。
中國從1979 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并沒有遵從華盛頓共識,完全推行私有化、市場化和自由化道路,而是政府只擔負平衡預算,維持社會經濟穩定。中國推行的是一種漸進式、雙軌制的改革開放,對沒有效率的大型國有企業既沒有私有化,而且還繼續給予保護。但對于一些新的產業布局放開準入,按照市場的原則運行。
當時經濟學界有一個基本共識:計劃經濟不如市場經濟。所以,計劃經濟國家或者是政府干預過多的國家,為了改革,必須像華盛頓共識所講的要按照市場經濟去運行的基本制度安排,并且是一次性到位。
中國推行雙軌制改革被時下證明是最糟的方式,也有現實論點。比如說,如果要實行漸進的雙軌制度安排,一定會造成尋租,造成收入分配腐敗。確實,中國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那些反對雙軌制改革的人所談的問題都存在。
但關鍵是現在看來,那些推行休克療法的國家,我們存在的問題他們也普遍存在。但我們有的成績,這些國家卻沒有,而中國的改革開放實現了33年的穩定和快速發展。那些推行休克療法的國家,在經濟上推行休克療法以后,經濟出現停滯,甚至崩潰。
針對中國這三十多年經濟快速發展,國外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道理很簡單,因為中國有太多的農業人口、農村剩余勞動力,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附加價值比較高的產業部門,可以帶動經濟快速發展。關鍵的問題是,其他國家包括中亞或者非洲的很多國家,這些國家的絕大多數人口也是農業人口,也有很多剩余勞動力,他們在上世紀80 年代、90 年代開始改革轉型中,按照華盛頓共識那樣全面推行市場化改革,但并沒有取得中國這樣快速發展的成就。
所以,我們自己需要從理論上進行總結。理論的目的是什么?理論不是一個邏輯的東西,理論是幫助我們認識世界,幫助我們改造世界的,讓我們清醒地認識所觀察到的現象本質,它為什么有那么多問題以及怎樣來解決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