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陷入上世紀80、90年代“迷失的20年”
為什么同樣是改革開放,同樣是解決政府干預扭曲造成的問題,中國是穩定快速發展,其他國家卻出現經濟增長速度下滑,而且危機不斷?其中的道理就是當時的大部分或者是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都是遵照當時主流經濟學界所講的新自由主義華盛頓共識,推行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但是,社會主義國家和很多發展中國家存在很多政府干預下的扭曲。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都在追求推行政府高度干預、高度扭曲的所謂計劃經濟模式。因此,經濟績效跟我國一樣都非常差。不僅是社會主義國家,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基本上所有的發展中國家推行的戰略都是在政府指導下,集中精力,優先發展現代化的大型的資本密集型的先進產業。其結果是國家經濟績效很差,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因此,在1979年、1980年中國改革開放時,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在進行改革開放,包括發展中國家的拉丁美洲、南亞、非洲。但是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跟其他發展中國家,在進行改革開放的時候并沒有像中國那樣取得持續的、穩定的快速增長,實際上他們出現了經濟的崩潰和停滯。
有一位現在在紐約大學教書的發展經濟學家,很仔細地比較了發展中國家在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的經濟發展績效,以及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推行改革開放這段的發展績效。他發現,這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在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普遍低于上世紀60年代,不僅經濟增長率低,而且危機發生的頻率更多。因此,他把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表現稱為“迷失的20年”。
為什么同樣是改革開放,同樣是解決政府的干預扭曲造成的問題,中國是穩定快速發展,其他國家出現經濟增長速度下滑,而且危機不斷?其中的道理就是大部分或者是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都是按照當時整個主流經濟學界所講的新自由主義華盛頓共識。他們認為,社會主義國家跟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不好是因為政府的干預太多,有太多扭曲、太多國有化,所以推行的就是華盛頓共識所講的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但是,社會主義國家和很多發展中國家存在很多政府干預下的扭曲,原因是為了保護一大批在政府的主導之下,為了國家的現代化建立起來的一大批資本很密集、技術很先進的產業,但是往往這個國家的比較優勢,需要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去驗證、支撐。如果把保護和扭曲的補貼取消后會出現什么問題?當時這些產業雇傭了大量的勞動力,如果破產的話,大量人員馬上面臨失業,而且這些失業人員都集中在城市,那必然會造成社會不穩定、政治不穩定。沒有穩定的社會、穩定的政治,經濟發展是不可能的。
中國雙軌制是用實事求是方式解決問題
不被西方看好的中國雙軌制,為什么帶來了經濟的穩定和快速增長?這是因為中國的雙軌制是用實事求是的方式解決問題。當時大型國有企業,如果不繼續給予保護和補貼,無論是國有還是私有制都會垮掉。但在雙軌制下,可以繼續得到保留。既然私有化給的保護補貼會更多,更不好,那就繼續保留國有,由此維持了我們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的成果。
很多國家推行的華盛頓共識,將大型的產業私有化,國有變成了私營。我前面談到,如果政府對此不保護、補貼,它必然造反。在發展中國家,不管是政府官員還是社會精英都認為,那些大型的現代化產業是他們國家現代化的根基,不能亡。因此,私有化以后,繼續進行保護、補貼。最終形成私有化過程中政府補貼,會比國有時所要的保護補貼更多。
像俄羅斯是世界上軍事強國,八大工業壟斷集團技術很先進,其航空航天業完全可以跟美國競爭。但是俄羅斯是14000美元人均收入的國家,美國是50000美元人均收入國家,美國的資本比俄羅斯多很多。八大壟斷集團今天所拿的補貼,遠比前蘇聯的時候多。
不被西方看好的中國雙軌制,為什么帶來了經濟的穩定和快速增長呢?因為中國的雙軌制是用實事求是的方式解決問題。當時大型國有企業,如果不繼續給予保護和補貼,無論是國有還是私有制都會垮掉。但在雙軌制下,可以繼續得到保留。既然私有化給的保護補貼會更多,更不好,那就繼續保留國有,由此維持了我們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的成果。
另外,在轉型之前,我們有不少比較優勢,如,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軍工業。轉型期間,我們又鼓勵發展鄉鎮企業、民營企業、鄉村企業。不僅固化比較優勢,也鼓勵新的優勢,保證了經濟穩定和快速發展。
當然,這樣快速發展確實也產生了一些問題。就像當初反對雙軌制改革的人提出的腐敗現象、社會分配不公等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原因是既然雙軌制還保留不少保護供需利益,那這個保護就會被扭曲,必然帶來的一些收入分配上的問題。如,為了保護大型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就必須給它提供低價格的資金。在改革開放之前是財政撥款,根本不用還款。改革開放之后,撥款轉為貸款,保留了大型銀行,以及能夠給大型企業提供資金的股票市場,相關安排解決了資本密集型的大企業獲得廉價資金供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