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不存在真經
西方好像講得很清楚的理論,據此拿來做的話,在實際中卻很難達成共性。
要成為現代化的國家,你必須擁有現代化國家發展所需的產業。中國有競爭力的產業在一步一步地升級,這樣的戰略帶來了經濟長期、穩定、快速的增長。而且,在整個過程當中,政府一直發揮積極的作用,政府的團隊也在升級。
中國趕上發達國家,是鴉片戰爭以來幾代知識分子共同的夢,我是第六代知識分子,自然也期望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由于我們的落后從根本上說是經濟落后,所以我們總是希望在經濟學上能取得真經,把那本真經取回來,按照西方經濟學所講的這些道理,讓我們的國家進入現代化。我想這種思想模式在幾代知識分子當中都存在,包括在我最近幾年前的時候也存在,所以我才會到美國去讀書。但是反思一下,這套經是不是存在?我前面分析,現在西方都靠理論來說明我們存在的問題,可以把我們存在的問題分析得很清楚,比如我們的貪污現象、尋租現象等。西方的理論還講產權,如果產權界定不清,那么就會影響這些參與者的情緒,而且會丟了道德工具,這樣社會就會有損失,等等。
我們自己分析也確實是這樣,產權界定不清的時候,確實存在信用和道德風險問題,這些問題西方理論講得很清楚。但問題是,這些他們好像講得很清楚的理論,據此拿來做的話,在實際中卻很難達成共性。
當然,在轉型特別是維持經濟穩定和快速發展中,我們確實存在問題。這幾年我強調的是發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在20世紀才出現,那么發展經濟學依托的是什么呢?我在我的《新結構經濟學》一書中有反思,叫結構型經濟。
因此,要成為現代化的國家,你必須擁有現代化國家發展中所需的產業。中國有競爭力的產業在一步一步地升級,這樣的戰略帶來了經濟長期、穩定、快速的增長。而且,在整個過程當中,政府一直發揮積極的作用,政府的團隊也在升級。
可以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現在,除了中國,在180多個發展中國家中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按照西方理論來制定政策,沒有看到一個成功的例子。
中國社會科學的本土化
如果我們能夠秉承求實的研究態度,對存在的問題,去了解它的歷史根源,了解它存在的狀況,了解它問題的本質,我相信就能夠找到解決的辦法,而這樣的辦法所形成的思想理論和西方理論很多可能都不一樣。重要的不是說我們的理論能不能被接受,而是這個理論能不能幫助我們認識世界,幫助我們改造世界。
我覺得,我們所推崇的應該是一種理論,這種理論能夠真正的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這180 多個發展中國家,都希望自己的國家現代化,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得到尊重。但是,這里有一個共同的誤區,這個誤區就是:有一本真經在那個地方,你回去以后虔誠地念,虔誠地讀,你就會實現現代化。實際上沒有,相關理論可以說各領風騷幾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就會被別人所揚棄。
另外,即使這個理論在西方有效,在發展中國家是不是必然就有效?我們知道,理論的適用性決定于條件。所以,在西方是適用的理論,不見得適用于我們。因此,我們在學習西方理論的時候,不能夠簡單地全部照搬。我們必須將中國社會科學本土化,這樣中國的知識分子才能夠真正為國家的現代化作貢獻,中國的知識分子才能夠避免好心干錯事。
如果我們能夠秉承這樣的研究態度,對存在的問題,去了解它的歷史根源,了解它存在的狀況,了解它問題的本質,我相信就能夠找到解決的辦法,而這樣的辦法所形成的思想理論和西方理論很多理論可能都不一樣。重要的不是說我們的理論能不能被接受,而是這個理論能不能幫助我們認識世界,幫助我們改造世界,幫助我們作為中國的一代一代的知識分子貢獻我們國家的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事業,那才是重要的。
而且我相信,如果我們真這樣做的話,我們對目前85%還生活于發展中世界的人民也會有著更積極的貢獻,因為理論的適用性決定條件的相似性。我想,我們可以實現中國知識分子所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想,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克服他們在發展中遇到的困難,使其實現像中國這樣的快速增長。
(本文根據作者在復旦大學舉辦的中國深度研究高級講壇(五十四)演講編輯整理,標題為編者所加)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