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緊退工業化
國務院參事、前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認為,必須要加緊轉變走低碳城鎮化道路。同時充分利用電力、成品油價改革、征收“擁堵費”等經濟手段,增強城市植物能力,制定一攬子計劃。“高碳發展模式和這些環境污染是同根同源同步的。”
國際自然資源保護協會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高級顧問楊富強稱,在低碳城鎮化過程中,北京等城市要緊跟潮流“退工業化”,將高耗能產業退到有承載能力的邊遠地區,帶動后者的城鎮化發展。【詳細】》》
努力推動能源生產和能源消費革命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謝克昌院士認為,要徹底解決大氣污染的相關問題,就要努力推動能源生產和能源消費革命。在能源生產上,推進能源科技自主創新,提高開采生產技術水平,大力發展非常規油氣資源,加快煤制甲烷生產,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解決技術性和經濟性問題。在能源消費上,大力推進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創新能源供應模式,推廣智能電網、分布式能源系統;堅持節能減排優先,建立社會節能減排的長效機制。同時還要在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重點技術,如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高效發動機技術、高效燃煤發電技術等方面實現突破與推廣。【詳細】》》
建立跨地區聯防聯控機制
綠皮書提出,我國的大氣污染呈現地區污染抱團的趨勢,為了有效解決該問題,必須實施區域聯防聯控。例如,北京的強霾污染治理不僅要考慮市內污染源,還必須考慮天津和河北地區的污染來源。
綠皮書認為,中國尚沒有建立實質性的應對機制,可考慮在管理體制方面進行制度創新,如建立跨地區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委員會等。除了地區間和城市間的聯防聯控之外,還需要建立部門和行業間的協作控制機制,使相關部門做到數據共享、措施共同制定、執法協作配合。專家建議,多部門聯合建設全國統一布局、覆蓋全國、重點地區加密的國家環境空氣監測網。【詳細】》》
環境保護部科技司副司長胥樹凡表示,霧霾的形成是多要素、多條件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要解決這個問題也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要面對現實,政府、企業、專家、民間社團和媒體要共同努力。(來源于: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