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為繼:轉型改革關鍵在于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全面激發市場活力。
從經濟生活的實踐看,投資沖動實質是政府的投資沖動,投資主導的源頭在政府。不可否認,政府主導型經濟增長方式在推動經濟快速增長中功不可沒。問題在于,政府過多、過大的行政干預和深度介入微觀經濟活動,嚴重扭曲政府與市場關系,嚴重壓抑市場活力。這不僅是經濟增長不可持續的重要原因,也是導致尋租腐敗的體制根源。所以,我們要:1、關鍵在于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2、以向市場放權為重點,重新定位政府職能。3、加大向社會放權的力度,以形成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的社會合力。
競爭性地方政府的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為繼:轉型與改革重在改變增長主義傾向,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
當前,政府主導資源配置突出反映在競爭性地方政府的經濟增長方式。綜合多方面的情況看,地方層面已經形成以做大GDP總量為導向、以地方財政收入增長和干部考核為約束激勵機制、以行政干預和行政推動為主要手段的經濟增長方式。客觀說,改革開放以來為調動地方積極性,逐步形成的競爭性地方政府模式,在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今天逐步演變為地方層面的增長主義傾向,并成為產能過剩、房地產泡沫、地方債務等問題的主要“癥結”所在。競爭性地方政府的經濟增長方式不改變,盡管在短期內仍然可以拉動GDP的較快增長,但會為中長期發展埋下更大的經濟隱患和經濟風險。這里,提出地方層面增長主義傾向的問題,不是把“板子”打到地方政府身上,而是要客觀分析形成競爭性地方政府的體制因素,尋求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有效路子。
未來5~10年,走向公平可持續增長的轉型改革,其深刻性、復雜性、艱巨性前所未有:利益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改革需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轉型倒逼改革,改革的時間和空間約束全面增強。面對挑戰,我們有理由堅定全面改革的信念。這是因為,過去35年的市場化改革使中國由低收入國家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處在歷史新起點的全面改革,將使一個13億人的大國由中等收入國家邁向高收入國家行列,其意義不亞于過去35年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