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如何科學把握城鎮化的邏輯

2013-11-18 09:55 來源:人民日報  我有話說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李義平

  面對新一輪城鎮化浪潮,我們應科學把握城鎮化的邏輯,即到底是經濟發展帶動了城鎮化,還是城鎮化帶動了經濟發展。

  從經濟學原理分析,正確的答案是經濟發展帶動了城鎮化,典型案例就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區“潤物細無聲”的城鎮化。隨著經濟發展,這些地區誕生了很多民營企業,而相當多的民營企業是農民創辦的,需要大量的農民工,于是順理成章地轉移了很多農村富余勞動力。這些企業需要聚集地,于是就有了產業聚集、產業集群,以及伴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城鎮化。這種城鎮化的特點,一是自然而然,由市場力量驅動,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二是有產業支持,有需求拉動,充滿活力;三是遵循投入產出規律,效率較高。由于是市場配置資源,各種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另一種邏輯是由城鎮化帶動經濟發展。這種認識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更普遍一些,主要是一些地方試圖通過人為制造的城鎮化帶動經濟發展。在現實經濟生活中,這種城鎮化通常表現為圈地、蓋房子,趕農民進城上樓。這樣的城鎮化必須有兩個方面的準備:一是城鎮方面的準備,包括能不能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能不能提供相應的教育資源、社保資源、居住資源等;二是農民的準備,農民在物質和精神層面能不能融入城鎮。如果這兩個方面都沒有準備好,那么,在地方政府行政力量推動下的沒有產業支持、沒有需求拉動的拔苗助長式的城鎮化,就只能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試圖用這樣的城鎮化拉動經濟發展,只能是一廂情愿,因為沒有產業支持,進城農民收入沒有保證,拿什么拉動需求、拉動經濟發展呢?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著幾千年的鄉土文明。多少年來,土地一直是給農民托底的保障,是社會穩定的保障。圈地、趕農民進城的城鎮化,使農民無地可種,即使在城里找不到工作也退不回農村去了。表面上進城農民的收入增加了,但他們所有的生活資料都要用錢去買,生活費用更高了。

  一些地方盲目建國際化大都市,推行“攤大餅”式的城市建設,城市占地面積越來越大。迄今的人類歷史還找不到一個靠蓋房子擴大城市規模就成了國際化大都市的案例。“建”國際化大都市實在是一種誤區。國際化大都市需要開放,需要歷史,需要包容的文化,需要能夠處理相應事務的法律,需要國際范圍內的人流、物流、資本流,需要世界認同,而不是大拆大建“建”出來的。

  世界上有些趨勢是不能扭轉的,因為其中包含著支配事物發展的規律;世界上很多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為它們背后有客觀規律在起作用。城鎮化也有其內在規律,其中靠經濟發展拉動算是一條。此外,城鎮化規律可能還包括發展中小城鎮,把農村建成城鎮。最先倡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英國經濟學家劉易斯在《發展中國家的失業》一文中反思性地指出,基于對工業化和城鎮化規模之間關系的錯誤認識,人們總想把所有工廠都建在一個或兩個大城市里。事實上,大部分關于城市規模的調查證明,一個城市在人口規模達到30萬時,就會失去規模經濟效應。他強調,相當經濟的辦法是發展大批農村小城鎮,每一個小城鎮都有一些工廠、電站、學校、醫院以及其他能夠吸引居民的設施。當最近的城鎮在30公里之內、又有良好的道路時,人們將更樂于居住在農村,而不喜歡路途遙遠的中心城市。這樣的城鎮化不僅讓農民就近就業,而且會把歷史悠久的田園風光建設得更好,而不是破壞田園風光,破壞生態文明。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李義平)

[責任編輯:劉冰雅]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