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行政來推動創新發展
李琪(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副會長、教授):適值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之際,“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成為舉國關注的重大議題。十八大報告指出,現階段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是: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為此,當務之急是盡快轉變大投入、粗放式、高污染、低效益的發展方式,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加快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
正如歐洲政策研究學者丹尼爾·格羅斯(Daniel Gros)教授所認為的那樣,一個國家的發展可以走兩條路子:“汗水式增長”或“創新式增長”。“汗水式增長”意味著生產力要素的積聚,包括勞動力的積聚、有形資本(包括基礎設施、工廠等)硬要素的大量投入,如目前中國的投資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接近45%,這一比重超過其他任何一個大國。當一個超大型經濟體已達到科技水平制高點的時候,就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自主創新。在這個階段,“創新式增長”便會成為一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器。“創新式增長”是一個經濟體創建新產品、新流程的能力,它不需要大量硬要素的投入,而是加大科研投資(而非基礎設施、機械裝置等投資)、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改善管理環境、鼓勵企業和個人的創業創新。
我國政府職能轉變已歷經梯次推進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政府職能轉變,要求行政系統突破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包辦一切、包攬一切的模式。第二個階段就是2000年前后,中央明確提出政府職能轉變的新內容、新要求,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新四項職能是“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第三個階段是2012年,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當前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著力點就是政府職能轉變,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是要向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轉變;二是要向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轉變;三是要向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當前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聚焦的就是這12個字:良好環境、優質服務、維護公正。所以,行政學界30多年來研究的重心和關鍵詞從公共行政(publicadministration),嬗變到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再演進到公共服務(publicservice)、公共治理(public governance),這是一個行政管理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同步運行的過程。
當前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化改革創新,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通過創新行政來服務創新發展,具體就是通過有效發揮政府在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四方面的職責作用,進一步推動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這次中央行政機構改革方案的創新思路與特點是,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有機結合,把職能轉變作為核心,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作為突破口和抓手。轉變政府職能,就是要解決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問題,通過簡政放權,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已明確提“決定性作用”),激發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以創新行政來服務于創新發展,就必須加快政府職能的“三大轉變”,即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轉變、向提供優質公共服務轉變、向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轉變。基本任務就是“五個深化”:即深化政企、政資、政社、政事分開;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化大部制改革;深化地方行政體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方式的創新與改革。在“五個深化”行政改革創新的進程中,政府的全部活動與作為將與經濟發展方式創新調整的需求和形勢互動適應,不斷朝著依法行政和依法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向運行,逐步形成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同時,不斷創新行政理念,樹立并弘揚行政治理理念、陽光行政理念和責任行政理念;不斷創新行政制度,從行政管理的程序建設做起,以程序建設帶動規則建設,以規則建設帶動制度建設,進而為實現權力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創造優質的行政制度環境,逐步建立起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
桑玉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教授):我想講一個多年來一直思考的理念,即“管理重管更重理”。另外有一個說法,叫做“管理重理不重管”。直白地說,就是“管理不能不講理”。這個“理”字,從字源上說,是玉石的一種紋路。它是形聲字,從玉,所以“理”包含著價值、規律、科學的意思。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現在管理中確實有不講理的現象或者不講理的一種態勢。我們管理上非常注重層級制結構。科層制里面其實也包含著有規律、有理的意思。如果把這個理字拿掉,這個科層制就純粹成了一個我們通常所說的官大一級壓死人的形態。這種形態就叫做重管。實際上,管理更要重理,管理的“理”我認為至少有四個含義。一是法理。政府要依法行政,現在講要有法治思維,做任何事情要有法律的依據。二是倫理。倫理是管理實際上要遵循人類交往的基本規范、基本準則。這是道德規范、道德倫理的問題。我們很多領域里的管理忽略倫理。比如說參與制定醫療改革方案的有公共衛生專家,有經濟學家,但缺少政治學者、倫理學者。其實,生命問題不僅僅是個資源配置的問題。所以要講倫理。三是心理。任何政策的出臺,任何制度的出臺,必須符合社會大眾的心理接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四是情理。人之常情,公序良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