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本祿、蒲新微:中國經濟改革的動力機制研究】
吉林大學辛本祿、蒲新微撰文指出,中國的改革是中央政府權力不斷下放和分解、市場主體逐漸培育、多元化權力結構逐步形成的過程。也即,“放權”推動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改革的放權過程主要從微觀層面和中觀層面兩個路徑展開。微觀層面上的改革表現為對于農民、個體工商戶、私營經濟的“放權創利”、對國有企業的“放權讓利”的過程;中觀層面上的改革表現為地理區域上的“點”、“線”、“面”的放權路徑及中央與地方財政分權分利的過程。改革過程中出現諸多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權力主體尤其是行政權力界限不清、越界“爭權”所致。所以,下一步改革應該在對行政權力、經濟權力、社會權力三種權力邊界清晰界定的基礎上,建立以中國共產黨為軸心的多元均衡的權力結構。這樣,才能保證改革的和諧性和持續性,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摘編自《天津社會科學》詳細》》)
【“制度升級”的主旋律應該是“從‘法制’逐步走向‘法治’”】
北京大學國際經濟系主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蕭琛認為,新一輪改革的重點應在于:進一步提高已有法規的權威性和可行性,淡化“政策市”,“逐步從‘法制’走向‘法治’”。新的“戰略重點”和“路徑取向”表明,在改革升級的新的歷史時期,“政治意義上轉型比重”的提升將會有所加速,民主和法治的比重將會逐步有所上升,從而為“經濟意義上的進一步轉型”更好地鋪路搭橋。改革的這種“局部質變”或曰“飛躍”及其難度的顯著加大,勢必要求改革設計者具備更足夠的耐心和更高超的藝術,否則將很難不走較多的彎路。新時期改革應取的心態是:堅定地“步步為營、穩打穩扎”,而絕不“簡單冒進”和“欲速不達”。任何頭腦簡單、只想倚賴“清官”的言行,應該說,都是不夠“人道”的。沒有理由讓改革領軍人物個人付出不適當甚至是禁止性的代價!這也是新時期改革必須在“法治”建設上奮勇突破的人道主義注腳。
(摘編自《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詳細》》)
【理論學術熱詞解析】
【中國經濟升級】從“發展”角度看,“中國經濟升級”則意味著:從注重“經濟改革”、強調產出“效率”、追求“規模數量”增長、“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第一大戰略階段,過渡到同時也注重“政治改革”、強調分配“公平”、追求“結構質量”、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第二大戰略階段。
(摘編自《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詳細》》)
(光明網記者 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