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是什么?哪里才是牽一發動全身的改革突破口?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此給出了明確答案: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這樣的表述首次在中共全會公報中出現。更為重要的是,在隨后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又對混合所有制經濟以及國有企業改革作出了詳細規劃。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秘書長、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前的民營企業家可能會有“遇到貸款、拿地、繳稅,民企總覺得矮人一等”的抱怨,而此次《決定》將有助于公有制以及非公有制兩種經濟今后形成平等合作以及競爭關系。
過去民營經濟發展,總有“彈簧門”、“玻璃門”,或者是“旋轉門”,進一下又出來了的感覺。這次《決定》則要破除障礙,使民營經濟和國有經濟發展處在同等公平競爭環境之下
記者:基本經濟制度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及其部分構成的,它是一個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同時也是決定整個社會制度基本性質和發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決定》中對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提出了新的重要觀點和新的改革要求,可以說在理論上有重大發展,在政策上更有新的突破。
張占斌:《決定》中關于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一系列表述,說明兩種經濟將一改以往“你重我輕”甚至互相排斥的關系,而是走向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最終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左右手。這是此次全會在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方面的一大突破和創新,更加公平地對待和認識各種所有制經濟。
記者:過去說國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而民營財產則叫不可侵犯,這次在《決定》里,都叫不可侵犯,強調了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地位上是同等的,意味著在體制上、政策上都要平等看待。
張占斌:以前的民營企業家可能會有“遇到貸款、拿地、繳稅,民企總覺得矮人一等”的抱怨,此次全會以后,就是要解決此類問題。
可以說,《決定》是有助于公有制以及非公有制兩種經濟在今后形成平等合作以及競爭關系的。不過,雖然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在《決定》中得到極大提升,但真正實現還需要一個漸進過程。
記者:在這一過程中,是否也需要法治的力量進行推動?就像《決定》中提到的,要“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
張占斌:過去民營經濟發展,曾經制定過兩個“非公36條”,但是民營經濟發展,總有“玻璃門”、“彈簧門”,或者是“旋轉門”,進一下又出來了感覺。這次特別強調,國有資本的投資項目,允許非公有資本參與,說明《決定》要破除障礙,使民營經濟和國有經濟發展處在同樣公平競爭的環境之下,給予平等的市場待遇。從國家政策角度來講,首先要求政策公平,要求在各個領域的資源配置方面要公平、一視同仁,另外,一些行政壟斷行業將來要對非公有制經濟開放。將來從中央到地方,均會在制度、體制上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條件,存在傾向性的相關法律法規部門規章等也一定會得到修訂,以促兩種經濟共同發展。
記者:民營企業一旦進入曾經的一些壟斷行業,那么《決定》中用百余字進行闡述的產權保護制度就變得至關重要。如何保障這些民企,增強其進入一些壟斷行業的信心,應該也是此次《決定》強調產權保護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張占斌:的確是這樣的。既然在未來的改革中,一部分行業將對非公有制經濟打開大門,那么做好產權保護就是落實《決定》精神的關鍵。此次《決定》中,把產權保障提上議事日程,這在以往是沒有提過的,可能意味著產權保護將有可能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