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在混合所有制經濟中,將改變以行政命令來決定誰為主導的模式,在市場的決定下,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有在某一領域成為主力的可能性
記者:您剛才提到,未來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將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其中關于融合,涉及到《決定》中的另一大關注點——混合所有制經濟。《決定》把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作為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提出來,放到了一個突出戰略地位,是理論和政策上的重要創新。
張占斌:的確如此。混合經濟就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共同發展,在市場經濟制度的環境下,以市場為主決定價格水平、資金水平包括利率水平等等,兩種經濟都能夠混合發展,甚至可以互相支持、共同推進。這是新形勢下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的有效途徑和必然選擇。未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將以合作形式,也就是混合所有制成分共同擔負起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任。
混合所有制經濟,將改變以行政命令來決定誰為主導的模式,在市場的決定下,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有在某一領域成為主力的可能性。同時,此次《決定》中強調的政府簡政放權是促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在一個正常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政府應更多地提供服務、監管,將更多的權力交給市場。
以前,國家對于國有企業是一種“父愛式”管理。國企要真正成為市場獨立法人,必須進一步解決政企不分的問題,這就要求繼續深化國資改革
記者:就像您所說的,此次《決定》中關于混合所有制的論述,對未來所有制形式確立了重要基礎,同時也為國有企業改革開拓了廣闊空間。《決定》中有超過千字篇幅定調了未來十年的國企改革方向。
張占斌:以前,國家對于國有企業是一種“父愛式”管理。應該說,中國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已經在世界領域進行了良好布局。但由于體制結構、治理機制以及市場環境仍存在問題,中國的國有企業包括央企在內,需要進行自我革命,向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方向發展,更好地接受社會監督。
國企要真正成為市場獨立法人,必須進一步解決政企不分的問題,這就要求繼續深化國資改革。由管理國有企業轉向經營國有資本,也要求繼續深化國資改革,建立和形成一套有效的國資體制和運作機制來更好地體現國有資本出資人角色。
不過,不能把國資國企改革方向解讀為私有化或民營化,《決定》的出臺為股份制改革指出了一條清晰的改革路線圖,但還要繼續堅持國有資產的控股地位。國有企業要實行公司化的現代企業制度,其資產肯定必須股份化、證券化,而且應該可以轉讓,但必須以保持國有資產的控股地位為前提。
時至今日,經濟體制改革要解決的問題千頭萬緒,牽一發而動全身,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須切中肯綮,抓住關鍵環節。誠如專家所言,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向市場放權、為企業松綁,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處理好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就等于牽住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牛鼻子”。如此,才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法制日報記者趙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