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那么,馬克思是在什么時候又把自己的理論稱為社會主義理論,把自己稱為社會主義者,把未來社會稱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呢?據我考證,是他在1849年底-1850年3月和1850年10月-11月寫成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這篇文章中。馬克思在批判了無政府主義的社會主義、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空想的社會主義等各種社會主義流派以后,把自己的社會主義理論叫做“革命的社會主義”,并指出當時的無產階級已經愈益團結在革命的社會主義周圍。他說:“這種社會主義就是宣布不斷革命,就是無產階級的階級專政,這種專政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差別,達到消滅這些差別所由產生的一切生產關系,達到消滅和這些生產關系相適應的一切社會關系,達到改變由這些社會關系產生出來的一切觀念的必然的過渡階段。”[3](P462)馬克思、恩格斯1850年6月25日《致〈新德意志報〉編輯的聲明》一文中,在回答該報對馬克思這段話的指責時,又引證了這段話并在“這種社會主義”的后面加了一個括號,括號內是“即共產主義”五個字。[4](P449)自此以后,馬克思就把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未來社會,既稱為社會主義社會,又稱為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這兩個名稱所反映的社會發展階段就沒有區別了。換句話說,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指的是同一個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未來新社會。只不過在19世紀70年代以后,他們較多使用社會主義社會這個名稱,而較少使用共產主義社會名稱。恩格斯曾對這一點做過說明。由于準備出版伯恩施坦和考茨基等人論社會主義史的叢書,考茨基1894年2月7日致信恩格斯征求意見,問他用《共產主義》這個書名是否更好些。恩格斯1894年2月13日回信說:“‘共產主義’一詞我認為當前不宜普遍使用,最好留到必須更確切的表達時才用它。即使到那時也需要加以注釋,因為實際上它已三十年不曾使用了。”[5](P203)對恩格斯這段話也不能作絕對化的理解,在恩格斯寫這封信之前19年,即1875年,馬克思還在《哥達綱領批判》中使用“共產主義”這個詞。
1875年,馬克思寫了著名的《哥達綱領批判》。這部著作最顯著的理論貢獻,是把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分為兩大階段,即“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和“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并且論述了這兩個階段各自的基本特征以及從第一階段向高級階段的轉變。但是,馬克思并沒有把“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叫做社會主義社會。在習慣上,人們常常說,馬克思把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或低級階段稱為社會主義社會,這完全是誤解和誤讀。
那么,在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上,到底是什么人在什么時候什么著作中開始把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或低級階段稱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呢?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文獻浩如煙海,即使花十分巨大的精力去做考察,也很難找到一個確鑿無誤、確定無疑的起始時間和著作,所以最好是找一個最有影響、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的代表性著作作為標志。
德國的女革命家羅莎?盧森堡(1871-1918)在1903年3月寫的紀念馬克思逝世20周年的文章中寫道:馬克思學說可以簡要地概括為對于這樣一條歷史道路的認識,即“從最后一個‘對抗性的’、以階級對立為基礎的社會形態通向以全體社會成員利益一致為基礎的共產主義社會”,“它首先是經濟發展和政治發展的某一特定階段,即從資本主義歷史階段向社會主義歷史階段過渡的時期在思想上的反映。”1907年盧森堡在柏林的德國社會民主黨人創辦的中央黨校講授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史時更精確地指出:“自古到今各時代的經濟形式是:原始共產主義——奴隸制——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將要到來的時代是:社會主義;最終目標是:共產主義。每一個時代都是由前一個時代發展出來的。”[6](P47-50)盧森堡把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未來社會分為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兩個階段,并且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在前,共產主義社會在后,共產主義社會是由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出來的,但它畢竟尚未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或低級階段。同時由于他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歷史地位的局限,她的這種論述所產生的社會影響不大,因而不能把他的論述作為把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或低級階段稱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標志。
列寧在1915年8月寫的《論歐洲聯邦口號》一文中說:“在共產主義的徹底勝利使一切國家包括民主國家完全消失以前,世界聯邦(而不是歐洲聯邦)是同社會主義相聯系的、各民族實行聯合并共享自由的國家形式。”[7](P554)1916年7月列寧在《關于自決問題的爭論總結》一文中,引用了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講的關于過渡時期的一段論述:“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轉變為后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然后說:“直到現在,這個真理對社會主義者說來,還是無可爭辯的,而這個真理就包含著對國家的承認———直到勝利了的社會主義轉變為完全的共產主義為止。”[8](P19)列寧在1917年4月寫的《無產階級在我國革命中的任務》一文中說:“人類從資本主義只能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即過渡到生產資料公有和按每一個人的勞動量分配產品。我們黨看得更遠些:社會主義必然逐漸成長為共產主義,而在共產主義的旗幟上寫的事:‘各盡所能,按需分配’。”[9](P64)列寧這三篇文章中的三段論述,都把未來社會分為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兩個階段,并且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在前,共產主義社會在后,社會主義社會必然逐漸成長為共產主義社會,但也還沒有明確做出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或低級階段的論斷,因而都不能作為標志性的著作。我認為把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或低級階段叫做社會主義社會的標志性著作,只能是列寧在1917年8-9月間寫的《國家與革命》一書。為什么呢?
第一,列寧在《國家與革命》第五章中,敘述和發揮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關于共產主義社會兩個階段的劃分及各個階段的基本特征時,明確講到馬克思稱為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的社會制度,“通常叫做社會主義”。[9](P194)第二,從理論上看,列寧的《國家與革命》一書,系統回顧并發揮了從《共產黨宣言》開始的所有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論有代表性著作中的思想,是到此為止的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論最全面的總結、繼承和發展。第三,從實踐上看,列寧的《國家與革命》一書,總結了1848年歐洲革命的經驗教訓和1871年巴黎公社的歷史經驗,以及共產主義運動的許多其他經驗。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它是到此為止的共產主義運動實踐經驗的最全面的總結。第四,從歷史作用上看,列寧的《國家與革命》一書,是在十月革命前夕寫成的,它是指導十月革命并取得勝利的最直接的理論武器,它的歷史作用是盧森堡的論著和上述列寧的幾篇文章無法比擬的。第五,從歷史實際上看,人們普遍把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或低級階段稱為社會主義社會,也是在《國家與革命》一書以后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