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教授 姚樹潔
習近平的治國精神
今年11月9-12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是中國經濟、社會與政治全面發展的新的里程碑。從中透露出的習近平的經濟思想,是規范中國未來10年發展的重要理論指導。
三中全會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名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用鄧小平的思想來指導中國的經濟建設,它不僅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里程碑,更是其走向民族復興的重要保證。
然而,過去35年的快速發展,也誘發了各種新矛盾的出現,包括兩極分化,環境破壞和腐敗。2009年以后的世界經濟危機,使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受到了內外兩組不利因素的嚴重阻擊。
如何擺脫目前的困境,不僅要從經濟上作一些重要的戰略調整,還要在外交、政治與社會等層面進行深層次的改革。如果說鄧小平35年前的改革阻力主要是來自意識形態和對市場經濟的認識不足的話,那么,今天改革阻力卻主要來自在改革過程中獲取最大利益的人們,包括政府官員、國企官員和工人、企業老板以及與金融和房地產有關的企業和個人。
要面對既得利益人群,習近平必須擺脫傳統的治國路徑,找到化解各種矛盾的對策,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找到弱化各種社會矛盾的治理機制。而不管用什么樣的戰略和方法來治理國家,作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習近平的辦事風格至關重要。從他上任以來,我認為他已經展現了一種“三不”精神,那就是,不回避、不啰嗦、不畏難的精神。
經濟增長阻力與對策
在經濟方面,經過35年的發展,中國正在從中等收入國家,向中高收入國家邁進。GDP年均增長速度連續兩年回歸到8%和8%以下,告別了昔日兩位數增長的快速階段。
降低增長速度,許多人開始懷疑中國經濟繁榮不能持久。這是習近平必須直面的第一難題??墒?,習近平也好,李克強也好,新的領導班子,根本沒有回避困難,而是坦誠地直面困難。
經濟減速,是內外兩組不利因素所致。外部環境的復雜化,導致中國依靠外國投資和出口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內部收入分配不均,導致社會的各種矛盾不斷升級。人民幣外升內貶,資產價格和房地產價格的泡沫化,使國內生產要素價格呈不斷飆升態勢,從而導致傳統的制造業失去了昔日的國際競爭優勢。無數中小企業在利潤狹小的空間里,艱難掙扎。高能耗產業,尤其是鋼鐵、煤炭、電力、化工等的大規模發展,引起空前嚴重的環境危機。
不解決上面的危機,改革開放的成果將大打折扣,可持續發展將成為空話。因此,今年的三中全會面對的問題與挑戰,并不亞于35年前。
習近平必須面對各種矛盾和挑戰,而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保持適度的經濟增長,改善經濟結構,化解各種社會矛盾。
過去一年里,習近平的外交功略不僅清晰,而且成績斐然,為中國贏得了一個比較平和的外部環境。不過,外部的經濟環境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卻是不容樂觀的。過去靠外國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快速發展的模式已經走不通了,只有通過修煉內功,才可以把中國推向新的發展階段。
化解危機,尋求穩健的增長模式
那么,習近平對中國經濟是如何把脈的呢?
首先,他公開地反對GDP主義。他認為,高的GDP增長,不是衡量成績的唯一標準。他更加強調GDP的增長質量,在考察干部的業績時,GDP不應該是唯一的重要指標。
其次,習近平著力尋找新的GDP增長點。在講到適當放慢經濟增長的同時,他特別強調挖掘農村的發展潛力,走科學的城鎮化道路,改變經濟結構,提升制造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嚴格控制與治理污染。
那么,農村為什么重要?
我認為,除了他的博士論文是做農村問題以外,更重要的是他的下鄉經驗。任何搞農業經濟的學者,都知道農村和農民的重要性。
黨中央歷來非常注意“三農”問題,否則,不可能廢除農業稅,不可能推廣農村的社保和養老保險,不會普及農村的免費中小學教育。
但是,為什么這一系列親農政策無法削弱城鄉差別和工農差別?這主要是在投入農村的同時,城市的發展更快,而城鄉的戶籍隔離,使農村的發展跟不上城市發展的步伐。
這就給農村的進一步發展留下了空間。另外,農村的市場化、現代化、信息化和城市化,將為改善全國近50%的人口,提供“修煉內功”的發展機會。所以,在繼續走出去遇到困難時,還不如殺個“回馬槍”,重新走發展農村的道路。
發展農村,不僅空間巨大,而且也會為減輕城市的發展壓力走出一條更加寬廣的道路。
降低出口速度,減少外資流入規模,為的是提高國內增長的質量。許多評論家認為,中國減緩經濟增長速度,就是一種失敗。其實不然,適當降低增長速度,不等于不發展,而是為了更好、更可持續地發展。
習近平特別強調不要以GDP論英雄,不等于GDP不重要,而是GDP是如何產生的、如何被分配的更加重要。如果GDP還是靠廉價勞動力,靠無止境的犧牲環境作為代價的話,那么,高速度發展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