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20年的探索體會】
今年是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實施20周年,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發布了“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20年報告”。 2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各級團組織廣泛動員和廣大青年積極參與下,青年志愿者精神已經成為當代青年喜愛和接受的精神時尚,青年志愿者行動已經成為動員青年參與經濟社會建設的重要載體,青年志愿者工作已經成為新時期共青團的重要品牌,為中國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發展動力,積累了寶貴的原創經驗,在促進社會建設和引導廣大青年奮力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是共青團組織做好新形勢下青年工作的重要探索,20年的實踐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1.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保持青年志愿者行動蓬勃發展的根本前提。2.堅持實踐育人,思想引領,是保持青年志愿者行動蓬勃發展的重要導向。3.堅持發揮共青團的組織優勢,是保持青年志愿者行動蓬勃發展的基本保障。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詳細》》)
【曹泳鑫:對馬克思主義的不良解讀及不利影響】
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曹泳鑫認為,自20世紀冷戰格局結束之后,世界社會主義事業步入困難時期,以前的社會主義國家多數倒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普遍受到抵制,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國內外,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都已有所淡化。隨著現實條件的變化,對馬克思主義的不良解讀和錯誤思潮傳播越來越多,影響也越來越大,特別是那些自稱馬克思主義者或學者的解讀更具誤導性。這其中主要有:20世紀西方社會批判理論學派和后現代主義學派的影響;“新馬克思主義”、“新唯物主義”、“后馬克思主義”等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片面解讀。它們或者將馬克思主義解讀為單純的批判理論;或者僅僅作些純粹文化改造的呼喚,妄想以文化來改造社會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或者以某種生命政治權力理論來替代科學社會主義。毫無疑問,這些錯誤思潮產生的危害十分嚴重,它們模糊了人們的視線,消解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威力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精神動力。
在當今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主流意識形態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核心”與“社會流行”之間差別的擴大化。隨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資本追逐利潤的國際競爭加劇,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不斷被制造出來,由此產生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極為不利的社會、政治、文化環境。(一)世界范圍普遍存在的“去政治化”或“政治失憶癥”的不利影響。(二)現實正在發生的經濟全球化似乎帶給人們生活方式認同與文化認同上的不同要求,在資本所推動的生活方式同質化的同時,又過于重視和強調價值觀認同的“多元”,淡化或回避社會共有的東西,包括共同文化、共同價值等。(三)和平時期的社會結構調整或社會變革在策略上也存在很大問題和不利因素。一是強調微觀改革,忽視宏觀敘事,強調經驗和感官的具體,忽視宏觀的理論抽象。政策太“現實”,理想層面的東西自然就會少,意識形態就必然束之高閣。在這種狀況下,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全球性變革和人類政治理想就會遭到懷疑、否定甚至拒斥。二是當下的實踐雖然不斷創造著物質財富,卻往往缺乏道德感召力。
(摘編自《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詳細》》)
【理論學術熱詞解析】
【柏林大學模式】從中世紀大學向現代大學過渡的最終完成以1810年柏林大學的創辦為標志。1806年,拿破侖法國以武力征服了“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羅馬帝國”,普魯士被迫走上了一條“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在“國興科教”戰略指引下,著名教育學家威廉·馮·洪堡臨危受命,承擔了創辦柏林大學的重任,創造了著名的“柏林大學模式”。“柏林大學模式”的現代性在于,它徹底剔除了大學的宗教性,張揚了“科學、理性、自由”的精神。被譽為“現代大學之父”的洪堡,頭一次明確地將“大學自治”“學術自由”“教學與科研相統一”作為現代大學的“三原則”寫進了章程。詳細》》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