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離群眾再近些 “心”貼群眾再緊些——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李培林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新華網北京6月19日電(記者王茜)習近平總書記18日在北京舉行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強調,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那么如何理解黨的群眾路線?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何重要意義?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李培林。
記者: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何重要意義?
李培林: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進一步闡明在新的形勢下,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的必然要求。
群眾路線最初是作為領導方法提出的。毛澤東同志曾經有一個非常生動的表述,他在1943年6月《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說:“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1981年6月中央作出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將群眾路線作了相同的概括。
中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就,堅持群眾路線是很重要的一條經驗。鄧小平同志在1977年黨的十屆三中全會閉幕講話中就曾指出,毛澤東同志倡導的作風,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這兩條是最根本。今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國內外的復雜形勢,重新強調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記者:群眾路線對新形勢下黨的工作有何作用?
李培林: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就要做到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準確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辦好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實事,使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提高。
同時,群眾路線是體現思想路線和認識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這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要保證這條思想路線的落實,就要堅持調查研究,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要大力弘揚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調查研究的優良傳統,拿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到基層去、到一線去、到條件較差和情況復雜的地方去,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呼聲,幫助群眾解決一些切身利益問題。
記者:黨內脫離群眾的現象大量存在,那么強調“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對此有何作用?
李培林:群眾路線是密切干群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根本途徑。群眾工作的本質是密切干群關系,核心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我們的一些干部也出現了一些脫離群眾的傾向。一是“身”離群眾遠了。一些干部下去考察前呼后擁,事先安排好一切;一些干部只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作講話、發指示空話連篇,很少與基層群眾接觸,即便是基層干部,也都搬進城市居住了。二是“心”離群眾遠了。一些干部心里想的是如何創造政績,如何拉關系、找門路提拔,而不是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不能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一些干部更愿意與老板交朋友,而不是與群眾交朋友;一些干部對待群眾高高在上,不尊重甚至損害群眾權益。凡此種種,都成為損害干群關系、引發民怨和激化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充分認識到,群眾路線是新形勢下提高干部隊伍素質和解決各種社會矛盾的根本途徑。
回顧我們黨的歷史,什么時候堅持了實事求是、群眾路線,我們就能奪取革命和建設的勝利;什么時候違背了實事求是、群眾路線,我們就會遭受挫折,甚至已經取得的成就也會喪失。對此必須保持高度的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