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金融轉型、糧食安全、中國智庫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厲以寧:經濟總量固然重要,但結構更重要】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在《學習時報》上撰文稱,當前應把結構調整放在首要位置,經濟總量是重要的,但經濟結構更重要。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主要是調整結構,有些人說,為什么現在不來一個大規模的投資呢?通過投資把經濟再拉上去。我想,首先,如果結構不改變,仍有可能出現嚴重產能過剩,甚至比這更嚴重的后果。其次,目前我國的內需仍然主要靠投資需求,而不是靠消費需求,因為在消費需求方面,目前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比如老百姓有后顧之憂,不敢消費,等等。但是有一條是重要的,我們要加大三個方面的投資:一是與技術創新有關的投資。二是要引入民營資本,要把準入門檻降低,讓民間資本進來,并且做到公平競爭。三是加強基礎設施投資,因為基礎設施投資是為長遠的發展作準備。等到投資跟消費共同拉動一段時間以后,我們才有可能轉為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
(摘編自《學習時報》)詳細》》
【賈康:“穩”字當頭,體現了保持政策連續性】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在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時指出,“穩”字當頭,體現了保持政策連續性。在延續2012年以來“穩中求進”的指導方針基礎上,把短期年度調控和處理不確定因素與復雜情況的中長期追求有機銜接。2013年經濟運行情況顯示,第一、二季度出現下行,第三季度、四季度有所上行,全年完成7.5%的增長目標已成定局。但是下一年度,可能還會存在不確定因素,給經濟生活帶來一定的復雜性,所以我們還需要繼續強調穩中求進、穩中有為,保持政策框架的連續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為了更好地穩定大局,需要注重加強風險防范。對于近年已引起廣泛關注的地方政府負債,要加強對于其相關風險的分析、監控,并在運行調控中做好重點針對高負債區域、高風險項目的風險防范的同時,大力推進中長期以“陽光化”為取向的地方債制度建設,治存量,開前門,關后門,修圍墻,在改革中把所有政府負債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使政府的有償融資與市場機制規范化對接而健康互動、可持續運行。
(摘編自《人民日報》)詳細》》
【張承惠:金融不轉型就會拖累經濟轉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承惠指出,現有的金融體系不能夠滿足經濟轉型的要求,如果中國的金融不轉型,就會拖累經濟轉型,對實體經濟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因為現在的金融體系基本上是在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下形成的,這種傳統模式下的金融體系存在一定弊端:第一,傳統金融是以銀行主導的間接融資為主體,迅速聚集社會資本;第二,金融機構以做大為目標,以大客戶、大項目和外商投資為主要的服務對象;第三,國家重點是支持工業,農村金融長期發育不足。金融體系的這些弊端直接導致了中國金融體系效率不高。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詳細》》
【易鵬:城鎮化既不能拔苗助長也不能無所作為】
國際金融論壇城鎮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鵬在談及城鎮化時指出,城鎮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不可逆轉。城鎮化有自然的規律,既不能拔苗助長,也不能無所作為。不能拔苗助長,即在產業支撐不足、就業崗位不夠、城市承受能力不夠的情況下,不能一味城鎮化。不能無所作為,則是指現在一些大城市有一定數量的農民工,應該積極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沒有產業支撐城鎮化很難進行,產業支撐是城鎮化工作的重點。未來要把“四化”同步作為一個重點,互為支撐,保證城鎮化可持續發展。
(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詳細》》
【管清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糧食安全放在第一大任務史無前例】
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時表示,201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糧食安全放在第一大任務,史無前例。會議指出要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糧,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摘編自《21世紀經濟報道》)詳細》》
【喬新生:擴大地方立法權與法制統一并不矛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院長、教授喬新生指出,增加地方性法規與實現國家法制的統一并不矛盾。增加地方性法規可以豐富國家的法律體系,可以使國家的法律規范更加符合各地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讓城市居民根據本地實際需要,制定符合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需要的地方性法規。
增加地方性法規之后,整個國家的法制結構將會發生變化。今后行政法規、地方政府規章和部門規章將會減少,而地方性法規將會逐步增加,國家的法制結構將會更加合理,立法機關與執行機關的分工將會更加明確。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頒布實施的法律就會成為中國法律體系的主干,各個城市頒布的地方性法規將會成為主干上的分支,它們共同組成中國法律體系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
(摘編自《北京日報》)詳細》》
【王莉麗: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避免走向過度商業化】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要堅持以研究為主,影響力傳播為輔,避免走向過度商業化。智庫作為一個國家思想創新的動力和源頭,它提供的是思想產品,它的核心競爭力是思想創新能力,智庫的影響力必須建立在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思想創新能力基礎之上。近年來,過度商業化的趨勢在歐美智庫中愈演愈烈,已經成為歐美智庫亟需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對于中國智庫的發展而言,目前我們處于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探索階段,中國特色的智庫思想市場還處于培育期,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打好基礎,做好研究,真正做到了思想創新,才能進一步發展到影響力拓展,并且要平衡好思想創新與影響力拓展之間的關系,避免走向過度商業化的道路。
(摘編自《學習時報》)詳細》》
(光明網記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