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經濟工作會議、城鎮化建設、反腐與中國軟實力建設、產權制度、瀕危語言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辜勝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最大的亮點是“寓改革于調控之中”】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經濟學家辜勝阻在解讀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時指出,經濟工作會議最大的亮點是“寓改革于調控之中”。會議提出了用改革的精神、思路、辦法來改善宏觀調控,寓改革于調控之中。 “寓改革于調控之中”最重要的體現是房地產問題,這次會議未提“房地產調控”。在“著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方面,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努力解決好住房問題,探索適合國情、符合發展階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做好棚戶區改造。特大城市要注重調整供地結構,提高住宅用地比例,提高土地容積率。”這體現了房地產管理從行政主導的需求管理轉向長效供給管理的新思路。我國房地產市場過去出現“十年九調,屢調屢漲”怪圈。要打破這種“怪圈”必須有新的管理方式。一要從應急式短期調控轉向用長效機制實現有效管理;二要從單邊需求調控轉向供給與需求平衡、以供給管理為主的調節方式;三要從偏重行政調控轉向綜合市場調節,發揮市場在商品房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四要從單一的“增量”調控轉向“增量”與“存量”調節并重;五要從針對一線城市病因形成的大一統調控“藥方”轉向對不同地域、不同城市的差別調節。這種轉變必須寓改革于調控之中。
(摘編自人民網)詳細》》
【丁元竹:健康的城鎮建設應當回歸人類的社會本性】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丁元竹在《文匯報》上撰文指出,健康的城鎮建設應當是回歸人類的社會本性,從“看不見人”的城鎮走向“看得見人”的城鎮。如果城鎮建設者們把握城鎮的社會本質屬性開展城鎮建設,就會貼近人類本性和人民生活,滿足人們的需求,激發人們參與社會生活和公共生活的熱情,使社會治理格局日臻完善。正如第一個把社區概念引入中國的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帕克所說,“試圖在城市街區中追尋成功的標準,如高標準的物質設施,或所謂的能力很強的‘無問題’的街區人口,或記憶懷舊的城鎮方式的生活等,都是白費功夫。這種做法都沒有涉及到問題的本質,即,城市的街區是干什么用的?”這實際上提醒我們:在建設新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時,應當明了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社會生活。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對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作了全新的闡釋,必將對城鎮化進程中人的全面發展產生重要推動作用。
(摘編自《文匯報》)詳細》》
【約瑟夫?奈:反腐就是增加中共的軟實力】
“軟實力”理論提出者、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近日應邀在中國人民大學發表“中國共產黨的軟實力”主題演講時說,中國共產黨在國內外都已經有了強大的軟實力,最近的反腐工作深得人心,是在增加黨的軟實力。中國共產黨的軟實力是這個政黨本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吸引黨員和群眾自愿跟隨的能力。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數以億計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在經濟管理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這是中國共產黨軟實力和合法性的重要來源。此外,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如儒家文化也是中國共產黨軟實力的重要來源。 中國共產黨正在掀起的反腐運動就是一個說明軟實力的很好例子。黨的一些干部腐敗嚴重損害黨的軟實力,反腐深得人心,就是在增加黨的軟實力。反腐意味著官員要為老百姓服務,要使老百姓富起來,而不是官員自己富起來,這種思想來自于儒家傳統文化。我認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是中國和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文化領域最大的軟實力。
(摘編自《環球時報》)詳細》》
【黨國英:對建立科學產權制度的漠視是妨礙建立要素市場的根本原因】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在談到產權制度時指出,妨礙我們建立要素市場的因素很多,而根本原因是對建立科學產權制度的漠視。一部《物權法》曾經使我們樂觀,但這部法律因其自身缺陷遠沒有發揮預期效力。有學者曾經以為,可以通過農村土地承包權的“物權化”,使承包地變為農民的“準私有財產”,從而解決土地的產權明晰問題,殊不知這一理念在實踐中成了笑柄。困境終須破解。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市場的作用提到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高度,表明決策層將最大限度地簡政放權,增加市場的自由度;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表明農民將得到與土地有關的多種權利,土地將實質上成為農民的財產;城鄉建設用地市場的統一,表明國家將打破土地市場的政府壟斷,圍繞土地而形成的僵化利益格局,將有重大調整。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詳細》》
【袁隆平:關鍵時刻一粒小小的種子可以絆倒一個大國】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12月14—15日召開的第十二屆中國國家安全論壇上就“糧食與國家安全”作主題發言時談到,關鍵時刻,一粒小小的種子可以絆倒一個大國。種業是農業之母,如果不注意種業安全、不注意糧食安全,有可能會栽跟頭。他對中國的糧食安全狀況非常樂觀并指出,有科技進步,再有好的政策,國家的惠農政策就能夠真正落到實處,加大力度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中國人完全能夠依靠自己解決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詳細》》
【唐鈞:缺乏保障的漸進式延遲退休等于失業】
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在《中國經濟周刊》撰文指出,我們現在的“小步徐趨”,“延退”就等于“失業”,在收入保障上有什么保證措施?僅僅是“調整產業結構、開發更多適合中老年人又不與青年人爭奪工作機會的崗位,加強中老年人技能培訓,并研究支持中老年人就業的扶持政策,等等”。如果這個“畫餅”能夠充饑的話,眼下中國還能有1億人處于失業或不充分就業的窘境?
(摘編自《中國經濟周刊》)詳細》》
【羅時英:瀕危語言的搶救和保護需要跨學科的合作】
溫州大學羅時英在《光明日報》上撰文稱,瀕危語言的搶救和保護需要跨學科的合作,需要科學的手段和不同領域專家的通力協作。我國應當開展大規模的語言田野調查,搶救性地記錄瀕危語言,建立書面語與口語語料庫,特別是創建包含文本、語音、圖像與動作的多模態語料庫,使得在后續研究中可以還原真實的使用語境。除此之外,還應當制訂相關的“瀕危語言保護條例”,把瀕危語言保護工作納入法制軌道。通過立法和規范,強化文化、教育、民族等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能,并加強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相關責任部門應當增加語言保護領域的科研立項,撥出專款支持相關研究。
(摘編自《光明日報》)詳細》》
(光明網記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