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系統改革論是全面的改革,也是有重點的改革。有點有面、點面兼顧的改革才能將改革不斷引向深入。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把經濟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要發揮其對其他領域改革的“火車頭”牽引作用。15個改革任務中,6個是經濟,生態文明體制也與經濟密切相關,經濟占了所有改革任務近一半。
5.“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深化二字,以及《決定》中對各項改革的深刻闡述,充分體現了系統性改革所要求的層次性、結構性、關聯性。對于如何統籌城鄉,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全會提出:“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涉及到方方面面和各個環節,聯動性很強,沒有改革的深入深化,沒有攻堅克難,改革就是膚淺的。“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沉著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各項建設,就是追求一種系統改革的動態性平衡,是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的另一種詮釋。
6.系統改革的思想和理論要求改革必須具有時序性。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同時提出到2020年,要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個時間表,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表是一致的。
7.兩個機構的設立,極為顯著地表明了新一屆領導集體的系統改革觀。為了“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確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由此從組織上充分保證了系統改革思想和目標的實現。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就是為了整合各個方面的相關力量,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兩個機構,一內一外,內政外交,相得益彰。這樣的力量整合,能使社會穩定、外部安全,為有效推動整個社會、整個系統的平穩健康運行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8.系統改革論的確立并非空穴來風,它源于三十多年來改革開放的具體實踐。從計劃經濟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聯產承包責任制到國企改革,從經濟改革到政治改革,再到社會體制、文化體制改革,從淺層改革到深層改革,從破土期到攻堅期等等,這些局部的方面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改善了人民生活,增強了綜合國力,大大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35年后的今天,中國的改革必須從方面走向綜合,從局部走向整體,從摸著石頭過河走向頂層設計和具體探索的有機結合,這就需要系統論整體性的改革思維,并將這種思維、思想和理論真正落到實處。“深水區”、“攻堅期”,這就是目前我們所處的階段,必須審時度勢,用系統改革論的思維和思想把中國的改革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這就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必須肩負起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