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開放是對一個系統的基本要求,同樣也是對系統改革論的基本要求,系統改革論做到了這一點。《決定》既堅持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思路,同時又提出了新要求,推出了新舉措,是一份新的施政綱領。一個充滿生命力的社會機體,必然是開放的,它需要和外部環境有良好的互動。經濟的全球化,世界的一體化,需要中國和世界保持密切的聯系,這樣的系統才是可持續的,才是安全的。中央對此是十分清醒的,一年多來創造性地處理好了與周邊國家、與大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為國內發展贏得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就經濟而言,全會提出,“要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要放寬投資準入,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擴大內陸沿邊開放。”一年多來中央對外關系上的一系列新舉措,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就是這一系統改革論思維的切實體現。
10.系統改革論作為一個重大戰略思想和指導方針,不僅僅指導當前,也指導未來。習近平指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團結奮斗。”改革沒有完成時,改革永遠是進行時。即使到了第二個一百年,即新中國成立一百年,中華民族實現現代化的時候,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要不斷完善和發展,還要進行改革開放,那時改革開放的系統性將會更強,系統改革的要求將會更高。
11.系統改革論強調要把改革的對象當作一個系統、一個整體來考慮,不可人為的割裂彼此之間的關系。同時在進行具體的改革時,要有系統性的思維,要有系統性的理論作指導。改革對象的系統性考慮和系統性的改革思維,使系統改革論有了十分豐富的內涵,這是一種新的改革觀,一種適應新的發展階段特點和要求的改革新思維,它將極大地拓展我們改革開放的視野,把中國的改革開放放到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放到與世界的緊密關聯中,放到量的積累和結構的調整中,放到現代化建設的整體中一同考慮。因此,系統改革論這種提法本身具有根本性、深刻性、徹底性。
12.系統改革論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系統性思維強調的是理論性邏輯性,改革更多的是強調探索和實踐,兩者的統一有利于改革的設計者在思路上思想上直接達到一種高度的統一,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大大增強了改革的可操作性,有利于中央的宏觀決策和頂層設計。因此,系統改革論這種提法本身具有科學性、辯證性和系統性,同時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一。
13.系統改革論將大大拓展我們的研究視野和改革視野,將引導我們去研究和遵循社會系統改革的規律,包括系統論中已經提出的結構功能相關律、信息反饋律、競爭協同律、優化演化律等等。
14.系統改革論將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是繼承和創新。如果說鄧小平理論主要解決了讓中國“富”起來的問題,三個代表主要解決了中國共產黨代表誰的問題,科學發展觀主要解決了中國怎樣發展的問題,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提出的系統改革論將主要解決中國在現階段和未來怎樣改革的大問題。改革和發展是中國面臨的兩大主題,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怎樣改革的問題不解決,發展和進步、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就無從談起。系統改革論的要義就是如何通過整體推進、協調并進、啃硬骨頭、涉險灘、破藩籬使中國“強”起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夢。面對積累下來的大量高難險問題,沒有改革,發展難以再推進;沒有系統的改革,全面發展、科學發展的任務就不可能完成。系統改革論完全可以成為也應當成為中國今天改革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和行動指南。
15.發展必須科學(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是核心,實現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是基本要求。
改革必須系統(系統改革論),整體改革是核心,實現結構改革、協同改革、有序改革是基本要求;指導全黨全軍,統一全黨認識是基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