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11月底以來,泰國因總理英拉向國會提呈“特赦法令”而引起新的混亂。12月9日,英拉在各方巨大壓力下宣布解散國會下議院、提前大選。日前,英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不會迫于壓力辭職,而會認真履行看守政府的職責。
亂局背后是未完成的社會轉型
青評論:對中國人來說,泰國很近,但又很遠。近是地理上的,遠是心理上的,尤其是最近這些年的泰國政局,各派斗法,似乎讓人看不清楚。拿這一輪泰國局勢來說,總理英拉最近在各方壓力下宣布解散國會下議院、提前大選,混亂可能仍將持續。怎么看目前的局勢?
房寧:大家印象中的泰國是一個佛國,是“微笑的國度”;在制度上,泰國給人的感覺比較偏西方。這是一個浮光掠影的印象,大家對泰國的社會發展情況實際上并不太了解。
泰國實際上仍然處于工業化的階段之中,并沒有完成這個進程。我們判斷一個國家是否實現了工業化和現代化,是以它的城鎮化率為標準的。如果城鎮化率達到60%甚至70%,現代化就差不多完成了。從社會學角度講,也就是所謂的社會轉型基本完成了,人們的身份從農民變成了城里人,社會結構變化了;從政治學的角度講,新的社會結構形成之后,政治結構、權力關系也會有變化。問題的根子在于,泰國的城市化率并不高。從這個意義上說,泰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盡管它的人均GDP挺高。根據我們關于亞洲國家政治發展歷史的研究,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如果采取一種合適的制度安排,即開放社會權利、擴大經濟自由,同時關閉權力通道,不采取或較少采取競爭性的制度安排,即在政治制度體系中形成所謂權利與權力的“對沖”機制,國家的發展就會比較順利和穩定,否則就可能出現問題。
青評論:就是說,泰國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還沒有完成,整個社會還處于轉型的時候,采取了一種并不適合他們的體制?
房寧:是這樣。因為工業化沒有完成,社會處于轉型期,這意味著社會流動、身份轉變、財富增加、重新分配。如果在這個時候實行競爭性的選舉,人們就會傾向于通過政治手段和集體行動,而非經濟手段,來獲取社會流動和身份轉變的機會,謀求財富,這樣就很容易帶來社會混亂。工業化階段,開放權力,實行以競爭性選舉為核心制度安排的國家,必然造成經濟、社會、政治利益的“重新洗牌”,必然造成社會“以階級斗爭為綱”,國家當然會陷入經常性的動蕩。這也可以說是世界性的現象,是世界范圍內政治發展的規律性現象。
青評論:泰國的體制也折騰過很多次,從1932年暹羅革命誕生君主立憲制以來,泰國發生過12次政變,制定過18部憲法,但似乎都不太靈?
房寧:泰國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有過3次開放或封閉的政治選擇循環,現在又站在了十字路口。簡單地說,泰國的政治斗爭,是一方要開放,一方要保守:保守派這邊的精英集團是王室和軍隊,背后還有一個傳統的工業集團;開放的一邊則是以他信為代表的現代工業集團和城市中產階級。所謂傳統工業集團和現代工業集團的區別,就像有線電話和無線電話的區別。
問題在于,泰國沒有完成工業化的進程。那些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和地區,比如韓國、臺灣,雖然有時候也亂,但問題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