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提升中國夢背后的精神力量

2013-12-21 10:02 來源:解放日報  我有話說

  中華民族在兩千多年前的所謂 “軸心時代”與諸多其他古老文明并立于世但獨樹一幟。我們的先哲們很早就思考有限與無限的關系、相對與絕對的關系、現實與理想的關系,同時又對這些關系做了 “內在超越”而非 “外在超越”的理解。基于這樣一個傳統,中華民族不把人間與天堂對立起來,也不把抽象原則和具體規則割裂開來,而相信通過日常世界的世俗努力,就可以達到超凡入圣的不朽境界;同時也重視普遍的天理人情,通過特定的禮俗規矩,落實于具體場合和特殊角色當中。這些思想傳統都有助于現代社會中對行動目的和行動手段的關系問題的合理解決。

  中華民族還有一個可稱為 “好學的世界主義”傳統。它既涉及行動的主體,也涉及主體的行動,對于我們在全球化時代理解中國的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中華民族歷來胸懷天下,悅近來遠,同時求知若愚,求賢若渴。孔子把 “有志于學”作為自己人生故事的最重要起點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的學生們把 “學而時習之”作為儒家第一經典的首條教訓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以這種學習精神而非傳教心態為基礎的 “天下”觀念,為我們把民族自豪感與全球責任感統一起來,積極參與全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集體學習過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民族心理依據。

  在一定意義上,我們也可以把中國夢的提出和倡導,看作中國人面向世界、善于學習的一個重要證據。按照漢語的傳統用法, “夢”或 “夢想”常常具有負面含義,如 “南柯一夢”、 “莊生夢蝶”、 “醉生夢死”、 “白日做夢”等。但是,從1963年8月馬丁·路德·金的著名講演,到今年4月美國《時代》周刊發表的本年度100個世界上最有影響人物的簡要介紹, “夢想”一詞都經常被用來表達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大膽想象和奮力追求。用這樣一個在當代世界語境中被廣泛使用并有良好傳播效果的詞,來表達中國人具有鮮明民族性格的理想和追求,本身就是這里所說的 “好學的世界主義”的一個重要表現。

  中華精神的 “中道”傳統

在 “以我觀之”的立場上,每個民族都有理由把自己視作世界的中心,但這只是我們形成健全的自我認同的出發點,而不是它的歸宿點。要超越一己意見和無我知識,達到 “天下為公”的宏大智慧,必須 “以道觀之”

  中國夢是對中國之未來的理解。而這種理解,也是我們對中國之為中國的理解(即“中國觀”)的擴充和深化。

  常有人把中國與“中央帝國”聯系起來,但那是對中國之為“中”國所做的最簡單的空間上的理解。李大釗在解釋“中華”之為“中”的時候,不僅指出“中者,宅中位正之謂也”這層意思,而且提出要在時間上深切體會 “時中之旨”:“曠觀世界之歷史,古往今來,變遷何極!吾人當于今歲之青春,畫為中點”。也就是說,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三個時間向度中,要以居于中間的今天為起點,一方面超越過去,另一方面創造未來。這樣一種充滿理想又腳踏實地的“中國觀”,應該是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就我們在上文概括的中華民族精神五個特征而言,我們不僅應該對中國之為“中”國做時空上的全面理解,還應該對它做義理上的全面理解。上述五條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其中每一條都包括了兩個因素:尚賢和尊民、重情和為公、務實和理想、辯證方法和理性精神、為我之學和天下主義。在每一條當中,兩個因素看似對立、充滿張力,但恰恰又彼此共存、互為補充。

  其實,中華精神的最美妙之處,就在于這種兩極相通、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這種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健全心理。中華民族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卻依舊生機盎然,雖經歷無數坎坷卻依然充滿自信,與這種辯證思維和健全心理有著極重要的關聯。我們今天思考如何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發揚中國精神,應該把這種辯證思維和健全心理放在特別重要的位置上。中國夢,說到底是“中道之國”的夢。

  古人曾有言,“中者,天下之正道也”。這里所說的“道”,在當代哲學家馮契看來,是區別于“意見”和“知識”的“智慧”的核心,“意見是‘以我觀之’,知識是‘以物觀之’,智慧是‘以道觀之’。”為了樹立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中國觀”,把這種“中國觀”作為中國夢的核心,我們必須克服“以我觀之”的“中央帝國”心理,而形成“以道觀之”的“中道之國”意識。在“以我觀之”的立場上,每個民族都有理由把自己視作世界的中心,但這只是我們形成健全的自我認同的出發點,而不是它的歸宿點。要超越一己意見和無我知識,達到“天下為公”的宏大智慧,必須“以道觀之”。

  但必須指出,“以道觀之”并非對“以我觀之”和“以物觀之”的簡單否定。在這里尤其要防止把“以道觀之”和“以我觀之”截然對立起來。每個民族要追求“以道觀之”,其出發點都只能是“以我觀之”,而任何民族要真正達到“以道觀之”的境界,都不能忽視其他民族的“以我觀之”。在這個利益多元、文化多樣而又冷暖一體、生死與共的世界上,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是唯一可行的共處之道,也是唯一可行的自存之道。這意味著,我們不僅要克服直接從“以我觀之”出發的自我中心主義,而且要克服把某個特定的“以我觀之”誤解為“以道觀之”的自我中心主義。為實現真正超越“以我觀之”境界的“以道觀之”,這里所說的“以道觀之”之“道”就不能是自以為是、自說自話的“天道”,而是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人道”,確切些說,是中國各族同胞和世界各國人民在平等對話基礎上形成的理解和共識。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