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黨校研究生院院長 韓慶祥
習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講話時,重申十八大報告的一個重要論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在今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又強調: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前所未有,必須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中央反復強調“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具有豐富內涵與重大意義,應引起高度重視。它意味著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積極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所面臨“艱巨任務”、“體制機制障礙”、“利益固化藩籬”、“突出的矛盾問題”和“挑戰、困難。”
歷史新起點,是指歷史發展階段的新節點。歷史新特點,是指在這一歷史階段上所具有的新的歷史特征。新的歷史起點必然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當今,我國處在歷史大變革、結構大調整、格局大變動的新的歷史起點上。可概括為力量轉移、時空壓縮、結構調整、社會分化、安全困境和命運決斷。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基于新的歷史特點,以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文本依據,可以提升出中國共產黨人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所應確立的戰略思想,這一思想,就是公平正義改革理論。
1、從“偉大斗爭”看。當今,許多新的歷史特點都是圍繞“改革發展穩定”展現出來的,我們黨進行的“偉大斗爭”也主要是圍繞“改革發展穩定”進行的,只有通過基于公平正義并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決發展動力和社會穩定問題,進而才能真正進行好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
2、從過去35年取得成就與歷史作用來看。我們黨最偉大的創造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也是我們黨最鮮明的旗幟。新時期以來,我們黨取得的一切成就應歸結為改革開放。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1978年至今35年來,我國改革開放成功實踐的一條根本經驗,就是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習總書記指出: 35年來,我們黨靠改革開放,振奮人心、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激發全體人民的創造精神和創造活力,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與資本主義競爭中贏得比較優勢,在國際上贏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如此,靠堅持不懈地推進改革開放,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能發生深刻的變化;靠改革開放,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
3、從今天所要解決的問題來看。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任務和問題。解決當今我國發展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困難和問題,關鍵在于深化改革。鄧小平理論主要解決“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解決“做大蛋糕”的“富”的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主要解決“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建設黨”的問題,解決“黨的先進性和執政能力”的“執政基礎”問題;科學發展觀主要解決“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問題,解決“發展方式轉變與增強社會穩定”的“科學發展”問題;而公平正義改革理論則主要解決“如何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以增強發展動力、社會活力與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問題,解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利益固化藩籬”、“突出矛盾、問題”等影響當代中國發展命運的“命運性問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是公平正義改革理論的思想來源和理論基礎,是前三者理論創新成果內在的必然要求和邏輯發展,是在前三者理論創新成果基礎上并將其包含、整合其中的進一步創新發展。進一步“做大蛋糕”要靠全面深化改革(注入發展動力),鞏固黨的“執政基礎”要靠改革(破解“四大危險”),實現“科學發展”也要靠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概言之,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基于公平正義的改革理論,是對1978年以來我們黨關于改革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