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毛澤東誕辰紀念日、糧食安全、現代社會組織、現代治理體系、城鎮化、市場經濟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陳揚勇:在新高度上研究和宣傳毛澤東】
中央文獻研究室室務委員兼第一編研部主任陳揚勇:毛澤東同志是我們黨最早提出實現民族復興戰略構想的領導人。今天學習研究宣傳毛澤東,就是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
毛澤東同志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奠基者。今天學習研究宣傳毛澤東,就是要深刻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厚歷史淵源和實踐基礎。
毛澤東同志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今天學習研究宣傳毛澤東,就是要深刻揭示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辯證統一的關系。
毛澤東同志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辟者和探索者。今天學習研究宣傳毛澤東,就是要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和把握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辯證統一的關系。
毛澤東同志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今天學習研究宣傳毛澤東,就是要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和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本質和主流。
【李國祥:在開放經濟中考慮糧食安全】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副主任、農產品市場與貿易方向的博士生導師李國祥:過去的糧食安全戰略是在一個封閉的經濟條件下,核心是立足國內市場,保住糧食安全,往往是以我國糧食是否增產作為目標,至于糧食生產以多少資源和環境為代價,都可以不考慮。今年的戰略是20個字,即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這種表述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首先,態度更加開放了,過去我們認為糧食進口是國家糧食不安全的一種表現,現在適度進口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一個途徑,變化非常大。這反映出我們過去是在封閉經濟的條件下考慮國家糧食安全,現在則是在開放的經濟條件下考慮糧食安全。其次,新戰略中強調了確保產能,也就是確保生產能力的可持續性,不能像過去那樣以犧牲資源環境的代價追求糧食產量。未來提高產能有兩個途徑,農業基本設施建設和科技進步。
摘編自《新京報》詳細》》
【伍治良:現代社會組織體制的基礎性制度建設】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治發展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伍治良:社會組織依法自治是現代社會組織體制的根本目標,建立社會組織自治制度是前提和基礎,而社會組織自治的關鍵是保障社會組織的非營利性、非政府性和自治性。
加快制定社會組織基本法,科學分類社會組織,將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基金會整合為社會團體和捐助團體,構建社會團體法人、非法人社會團體、捐助法人、非法人捐助團體組成的社會組織體系;弱化社會組織的依附性,將宗教及政治性組織之外的社會組織設立由雙重管理變為民政部門單一管理;降低社會組織準入門檻,取消一業一會、規模及競爭限制,允許備案設立非法人型社會組織;強化社會組織的非營利性,明確社會組織與其成員、發起人、管理人、受益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取消民辦學校可取得合理回報規定;增強社會組織的自治性,建立權責明確、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治理結構,明確社會組織理事、高管及監事違反信義義務的法律責任;規范社會組織退出機制,細化社會組織解散程序,明確剩余財產處理辦法。
摘編自《光明日報》詳細》》
【厲以寧:建立市場經濟就要破除城鄉二元體制】
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在2014網易經濟學家年會上發表題為“釋放更多的制度紅利”的演講時表示,城鄉二元體制和市場經濟是不容的,建立市場經濟就要破除城鄉二元體制。
厲以寧指出,城鎮化不是單純的一項建設,而是一場改革,城鄉二元體制對其有一定的阻礙。眾所周知,城鎮化可以擴大投資和消費,必須要破除城鄉不同的待遇、不同的權利,讓城鄉都能夠處在一個權力平等的地位,這是最重要的制度紅利,要釋放出來。
厲以寧建議建立戶口的一元化。“可以實行中國戶口一元化雙軌制,大城市走計分制的道路,其他的地方包括小城鎮在內,走分區推進的辦法。”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詳細》》
【張占斌:城鎮化不能見物不見人】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占斌:城鎮化不是“房地產化”、“造城運動”,不能見物不見人。中央提出,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以往發展見物不見人的弊端,以人為本、以人為核心,讓農民進城共享城鎮化發展成果的過程。從重點角度考慮,從優先序角度考慮,都應當是解決農民轉移人口的市民化。那么,如何解決呢?
首先,降低城鎮準入門檻,要創新人口管理,加快戶籍制度改革。二要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和社會保障體系。三是農民工服務的企業要貢獻力量,承擔更大的責任。四是農業轉移人口自身也需要適當分擔成本。公共服務政府支出大頭,社保支出主要由企業和個人分擔。多方面共同承擔,在較長時間逐年分攤。要針對城市公共服務產品的類別,應采取差異化的轉移支付與財政分擔體系,以“誰受益,誰承擔”來明確主體責任,讓“錢跟人走”,形成成本分擔的合理機制。
摘編自人民網詳細》》
【李永忠:十八大后中國反腐的新布局】
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副院長,制度反腐專家李永忠:未來制度反腐需要這么幾個東西。
第一,需要盡快設立政改特區,把異體監督、輿論監督、群眾參與等等,包括審計署、審計工作的改變,都放在這個特區里。
第二,人民群眾的參與,而人民群眾要在這個特區里面參與進來,才能成為主力軍,成為腐敗的直接對立物,而避免群眾成為旁觀者。
第三,必須對黨委的權力,特別是過分集中的權力進行有效的分解才能制衡,要分成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
第四,異體監督,在分權的過程中,才能對執行權進行有效的監督,它不可能對決策權、執行權合在一起進行監督,它只能對執行權進行監督,所以異體監督才能實現。
第五,有條件地赦免腐敗呆賬和存量,這樣那些過去犯了錯誤,或者有問題,或者有犯罪行為的領導干部他才可能輕裝前進,否則他就會成為改革的阻力。
摘編自中國網詳細》》
【田國強:法治改革與法治建設是現代治理體系重要基石】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博導田國強:法治改革與法治建設具有全局性、關鍵性、戰略性意義,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基石。在全部領域的改革中,法治改革先行是其他領域改革能夠規范有序實施、最終實現改革目標的重要保障。
長期以來,人們的目光主要投放在經濟領域的改革上,法治改革的步伐及具體法律的制定嚴重滯后,實質法治更為滯后。沒有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市場經濟無法長期良好運行,建立現代市場經濟體制,需要完善法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中,迫切需要以法治凝聚改革力量,以此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聯動的改革勢態以及最大公約數的改革共識。
摘編自《人民論壇?學術前沿》詳細》》
(光明網記者宋雅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