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 馬曉河
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著力抓好化解產能過剩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這既表明了當前中央在化解產能過剩方面的決心,同時也顯示產能過剩是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突出矛盾。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不折不扣執行好中央的決策部署,以體制改革切實化解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面臨的形勢
當前,我國工業的總體產能利用率明顯低于80%,有許多行業產能利用率只有70%左右,其中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煉焦、汽車、家電、電話單機、手機、卷煙等工業產品的產能利用率大多在50%到70%之間。如果將龐大的在建和擬建生產能力計算在內,我國的產能過剩程度將更加嚴重。確實,產能過剩已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最大挑戰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產能過剩雖然少部分行業是相對過剩,在經濟高增長時期產能過剩矛盾會得到緩解,但大部分行業是處于絕對過剩狀態,無論經濟增長快慢產能都有明顯過剩,特別是經濟增長放緩時產能過剩矛盾更加突出。另外,我國的產能過剩帶有全面性特點,無論是重工業還是輕工業都有產能絕對過剩。產能過剩會造成市場惡性競爭,引起工業產品價格持續下降,企業利潤下滑甚至嚴重虧損,企業債務規模擴大,在宏觀層面形成金融風險;如果嚴重的產能過剩得不到及時治理,將會積累并最終引起生產危機,使經濟陷入持續通縮困境之中,給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帶來負面影響。
產能過剩形成的原因
在市場能充分發揮調節供求作用條件下,產能過剩能在經濟周期波動中得到不斷化解,當經濟增長處于上行階段,旺盛的市場需求會引導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向盈利高的行業進行配置,為此這些行業的供給就會增加。當經濟增長處于下行階段,疲軟的市場需求又會迫使盈利低的行業甚至虧損行業壓縮抑或退出生產。但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育還不充分,來自多方面行政或體制性因素干預市場發揮應有作用,使得市場供求發生人為背離,造成過度產能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