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用改革的辦法化解產能過剩

2013-12-27 10:14 來源:經濟日報  我有話說

  其一,需求結構失衡助推產能過剩。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投資率不斷上升,而消費率持續下降。例如,1990年我國的投資率為34.9%,2005年上升到41.5%,2012年進一步升至48.1%,消費率則由1990年的62.5%降到2012年的49.2%,其中居民消費率由1990年的48.8%下降到2012年的35.7%。過低的消費率不但使社會減少了應有的消費量,還使大量社會資金涌入投資領域,造成投資膨脹和產能擴張。在一定意義上,投資率偏高就意味社會投資偏多,最終偏多的社會投資大部分都轉化為生產能力。造成投資消費結構失衡的根源是我國收入分配制度安排不盡合理。一方面,在國家、企業和居民之間,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斷向政府、企業方面傾斜,而居民所占收入比重在不斷下降。通過國際比較發現,我國居民所占國民收入比重明顯偏低,既低于發展中國家更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一般而言,在經濟運行中,居民是消費主體,政府和企業是投資主體。顯然,政府和企業收入比重越高就越有利于投資,進而有利于產能擴張,反之亦然。另一方面,在不同收入群體之間,我國的收入分配也有利于高收入群體,不利于低收入群體。但是,高收入群體儲蓄傾向高,低收入群體消費傾向高。以城鎮居民收入為例,從2000年到2011年,占調查戶20%的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4.16倍,而2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只增長了2.79倍。由此低收入戶人均收入與高收入戶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由1:3.6擴大到1:5.4。這種變化明顯有利于儲蓄。因為,相對而言,高收入群體的邊際儲蓄傾向高,邊際消費傾向低。因此,高收入群體收入水平越高、收入增長速度越快,就越有利于增加社會儲蓄,而社會儲蓄最終就轉化為投資。很明顯,社會投資越多產能就越大,產能越大就越容易造成過剩。

  其二,體制機制不合理刺激產能過剩。在現有財稅體制下,由于財權事權不匹配,各級地方政府都面臨著巨大的支出壓力,為了培育地方財源,各級地方政府都把大力發展地方產業、增加地方財政收入作為主要目標,為此各級政府在干部考核指標體系中紛紛將GDP增長、招商引資等作為重要考核目標任務。于是,在地方經濟發展壓力和干部考核壓力“雙高壓”調節下,各級地方政府干部們都套上了完成招商任務的枷鎖,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辦園區、招商引資,在全國從東到西、從南到北開展起來,而且這股熱潮多年一直不退。在這種熱潮推動下,我國的產能擴張便成為一種趨勢。

  其三,各級地方政府政策干預加劇產能過剩。為了急于發展地方經濟,吸引更多的外來資本,各級政府還紛紛制定各種優惠政策,比如提供廉價勞動力、壓低土地出讓價格、放松環境污染排放監管、減免稅收、通過地方融資平臺為企業籌集資金,凡此等等都降低了企業進入產業領域的門檻。在極具誘惑力的低成本吸引下,國企、民企和外企3股力量競相進入低端產業領域,造成大量的結構性產能過剩,而技術密集的高端產業領域供給卻嚴重不足。同時,面對低端產業產能過剩,地方政府出于GDP統計、財政收入和本地就業等因素考慮,又千方百計地保護這些過剩行業和“僵尸”企業不被淘汰,這又無形中抬高了產能過剩行業的退出門檻。顯然,當一個產業只有資本進入沒有或少有資本退出時,產能過剩遲早要發生。

  破解難題須深化改革

  化解產能過剩,必須加快體制改革,要在以下幾方面重點發力。

  首先,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消費是化解產能過剩的一種有效路徑。要通過改革把花錢的權利、消費的權利給老百姓,讓老百姓能真正增加收入,特別是讓中低收入群體增加收入,建議從法律上保障城鄉居民收入增長不低于GDP增長速度,職工收入不低于企業勞動生產率,退休職工退休金收入增長不低于當年物價指數,這樣才能降低投資率并提高消費率,為建立消費型社會創造條件。同時,要加快投資體制改革,今后應嚴格控制政府投資總量和結構,限制那些超越經濟發展階段、與消費關聯度極低、但對政績和地方資源配置權力影響大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豪華城鎮廣場、超標政府辦公大樓、城鎮超寬馬路、缺少人流的飛機場等。鼓勵將公共投資投向與消費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領域,比如中小學校、醫院、市場設施、養老設施、社區健身文化娛樂等。此外,近期還要抓緊實施城鄉地區間看病、養老等社會保障的制度并軌,并且不斷提高保障標準,讓老百姓真正能后顧無憂,消費不愁。

[責任編輯:李貝]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