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聲音
畢玉才:“記得住鄉愁”的決策溫度
村莊是農業文明生生不息的物質載體,是中國傳統社會演進的活化石,保護好村莊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也是“美麗中國”的絢麗章節。正因為如此,城鎮化進程中,沒有必要“把農民都統統連根拔起”,“就地城鎮化”也是城鎮化的一種成功模式。動遷村莊,讓農民上樓,過上城里人一樣的生活,是為民造福;留住村莊,為農民保留一處精神田園,讓農民心有所依,情有所寄,也是造福百姓。
凌國華:城鎮化鄉愁“留得住”更要“化得開”
鄉愁是城鄉共有的精神文化密碼。城鎮化所產生的“鄉愁”,來源于對淳樸鄉村秩序和村社鄰里關系的一種精神緬懷。對青山綠水賦予更大責任的承諾,對傳統古村落的保護,對鄉村文化遺產的挖掘,對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堅守,都是鄉愁得以附著的根基,也是城鎮回望來時路的精神歸屬。“鄉愁”是一種濃厚的村社精神文化積淀,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不但要讓人“記得住”鄉愁,更要讓這鄉愁“化得開”,讓鄉愁成為和合城鄉一體的精神紐帶。
朱永華:記住鄉愁的城鎮化才有幸福味道
記不住鄉愁的城鎮化,不過是徒有虛名的形象工程,沒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城鎮化,不過是山寨版的亭臺樓閣,既不會勾起人們心底的那份童年記憶,也不會燃起人們對故鄉、故土、故人的那份真情和還念,即使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內心也就像漂泊的浮萍,非但不會感到踏實和幸福,甚至對未來也會感到無助與茫然。
王傳濤:“記得住鄉愁”帶來的清新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既有明確的所指,又有讓人遐想的空間。“望得見山”和“看得見水”,至少包含了政府在城鎮化過程中,對于生態文明、環境文明的重視,而“記得住鄉愁”,則在精神和文化層面,對于農村文明的保護提出了要求。在具體執行和操作層面,雖然“記得住鄉愁”并不好具體化,但是,這個規劃并非最后的城鎮化方案,用得如此輕松寫意,也并不為過。
朱昌俊:新型城鎮化應當能安放“鄉愁”
以往的城鎮化發展之所以埋葬了鄉愁,主要在于等級化的城市管理體制和以權力意志為中心的發展模式,不僅制造了“污染加劇,城市規劃不持續,功能分區紊亂,擁堵”等大城市病,更在于,它是建立在鄉村與城市,小城市與大城市之間的對立,和靠資源過度聚集來拉動城市發展的模式之上,背離了普惠式的城市發展方向。一千個城鎮應該有一千個不同的城鎮化發展模式。但能夠安放鄉愁的城鎮化,必然是城市與農村不再是二元對立,小城市不再是大城市的附庸,以人為本的城鎮化。
關東客:城鎮化里的“美麗鄉愁”值得期待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這說的是自然層面的城鎮化,而記得住鄉愁則屬于心理層面的城鎮化。城鎮化的主體不是城鎮建設的好壞,而是新市民的認同,那些記得住鄉愁的人的心理認同。而當前城鎮化面臨的最大問題恰恰是民眾心理上缺乏認同,城鎮化變成了有關部門的獨角戲。
戎章榕:記住鄉愁就記住了回家的路
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一個人、一個群體都無法割斷生于斯長于斯的文化母體之間的精神聯系,在他們身上也總帶有難以抹去深受地域文化傳統影響的深刻印跡,因而也最懂得鄉情、鄉愁之可貴。還鄉為了祭祖、為了尋根,為了找到回家的路,尋找由特定親緣、地緣、宗族等構成的社會連接臍帶,尋求心靈的慰藉與寧靜。在當下急劇變化、浮躁不安的年代,讓生活在城里的人們不因走得太快而丟失了靈魂。鄉村會讓城市生活更美好。保留村莊原始風貌就記住了鄉愁,記得住鄉愁也就記住了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