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國民閱讀習慣應該重點抓好兩類人群,一是從娃娃抓起,二是抓好公務員閱讀,大力推崇經典閱讀
光明網:在培養中國人讀書習慣這方面,除了讀書節、閱讀日等活動以及閱讀立法外,還有哪些更切實有效的方法、或途徑?
祁述裕:要培養閱讀習慣,必須從娃娃抓起。首先,中小學要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但教育體制的現狀以及追求升學率的目標管理,制約了閱讀習慣的培養。現在的中小學教育,對各科知識學習很重視,但在培養閱讀習慣方面所花的功夫很少。學校教育搞題海戰術,只是為了培養學生適應考試,不是為了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汲取新知能力。這跟有價值的閱讀相距太遠。由于沒有養成良好閱讀習慣,中小學生進入大學后,要開始真正的大學教育所需要的那種人文素養閱讀會更難。因此,教育體制本身的改革,學校教育對校園閱讀氛圍的重視,都要提上日程。
需要指出的是,現在,中小學生不是不閱讀,而是閱讀有價值的書籍太少。學校和家庭必須對這種閱讀習慣加以糾正和引導,才能為閱讀注入更有價值的內容,讓閱讀真正能夠起到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作用。
另外,要抓住公務員這一群體,在公務員中營造崇尚閱讀的氛圍。中央一直倡導全民閱讀,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公務員的言行對社會具有很大示范作用,應要求公務員從自身做起,減少應酬,閑暇時間靜下心來讀書學習,提升自己。現在,公務員也強調加強學習,但往往強調的是加強政治學習。這當然非常重要。但同時要拓展學習的內涵。“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嚴密,博物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修辭學使人善辨;凡有學者,皆成性格。”閱讀能夠塑造人的性格,彌補人的精神缺陷,鍛煉人的全面能力。公務員多讀書、讀好書,并通過他們的行動來正面影響社會,我們的國家才有希望。
光明網:當下的文化消費市場中,無論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都以“淺閱讀”“快閱讀”為主,導致經典閱讀的空間被大量擠壓。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您認為怎樣才能刺激人們的閱讀文化消費,并對它進行正確的引導和糾正?
祁述裕:這是一個時尚引領消費的時代,每一種新的電子產品的出現,都會引發一種新的消費潮。這是當下消費社會的一個特點。淺閱讀、快閱讀現象不可避免,也有其自身的價值所在。我們推崇經典閱讀,也沒有必要對淺閱讀、快閱讀加以排斥。問題是在淺閱讀、快閱讀占據主導,時尚產品擠壓經典產品空間的情況下,我們怎樣才能夠讓市民同樣也關注經典閱讀。
要做到這一點,公共媒體要發揮更大的作用,多介紹經典作品,鼓勵閱讀經典,請名家講解經典。大中小學校要培養學生對經典閱讀的正確認知,讓他們通過閱讀得以觀照內心、陶冶情操、提升修養,學會單純地享受閱讀的樂趣,減少社會浮躁膚淺風氣的侵蝕。公務員培訓機構也要開設經典閱讀的課程,培養公務員閱讀經典的習慣和意識。上述所說只是掛一漏萬,需要綜合治理。
對經典閱讀的式微及邊緣化,我們必須有足夠的危機意識。人們滿足于能快速閱讀、迅速獲取知識又迅速遺忘的信息,而對能夠獲益終身、成為精神養料的經典敬而遠之。社會環境也沒有為經典閱讀提供所需的條件。消費社會為每個人實現了物質的極大便利,又最大程度地擠壓了人的精神空間。功利主義成了這個時代全人類的共同病癥。有多少人會選擇經典閱讀所需要的那種慢閱讀、沉靜、沉思與觀照?
總之,必須從社會風尚、社會管理方面進行全面引導,為經典閱讀營造良好的社會閱讀環境。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對人類自身命運做出前瞻性的、嚴肅的思考,對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起到推動作用,或者為我們創造一種新的文化形象,這些人是國家所需要的脊梁。在閱讀的過程中應該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
另外,我們這個時代必須要有自己的經典作品。我們自己的經典力作不多、可供閱讀的有價值的內容缺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典的閱讀。如果我們自己的經典作品多了,就能帶動對經典作品的閱讀興趣。比如,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讓當代作品有了一次走到聚光燈下的機會,在一定范圍內點燃了市場出版和讀者閱讀經典作品的熱情,對經典閱讀的推動起了很大的作用。時代需要更多的莫言,和更多經得起歲月淘汰的經典作品。不僅需要文學作品,也需要哲學和其他領域的經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