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現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
主要學術活動領域:政治經濟學中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制度經濟學中的轉軌經濟理論,發展經濟學中的產業結構演變,轉型經濟中的產權問題。
兩次獲得“孫冶方經濟學著作獎”,兩次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經濟學二等獎,三次獲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多次獲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獲全國首屆青年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
獨立主持多項國家、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先后作為教育部重大攻關項 目 “ 中 國 市 場 經 濟 發 展 研 究 ”(2003)、“貨幣政策及傳導機制”(2008)首席專家。1998年被選入國家 教 委 文 科 跨 世 紀 人 才(首批),1991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4年被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科學院等部委聯合組織的新世紀國家級“萬千百人才計劃”列為入選者。2006年被北京大學聘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主要學術性兼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理論經濟學委員,教育部經濟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生產力學會副會長,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副會長、首席經濟學家等。
主要非學術性兼職:北京市第九屆政協委員,北京市第十屆、第十一屆政協常委,曾任全國青聯常委,北京市青聯副主席,多省、市特聘專家顧問。
中國經濟50人論壇、新浪財經和清華經管學院聯合舉辦的新浪·長安講壇第243期日前召開。論壇成員,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劉偉發表了題為“改革對中國發展之意義”的主題演講。劉偉認為,在連續30多年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礎上,中國最樂觀能在2030年回到經濟總量世界第一的位置。但面臨當前的通貨膨脹壓力和經濟下行威脅的雙重考驗,能否實現發展,根本在于轉變發展方式。
中國從未如此接近現代化
從2010年算起,給中國十年時間,中國可能實現從當代上中等收入國家向當代高收入國家的轉變。
劉偉從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可喜成績開始講起。他表示,根據可拿到的中國改革開放34年以來的年度數據可以看出,中國的經濟增長保持了平均每年9%以上的高增長速度,創造了當代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在中國之前,不乏大國經濟維持20年平均每年9%以上的高速增長先例,但中國是連續3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的首創者。
這樣的經濟高速增長促進了中國經濟規模的改變。劉偉說,從G D P總量來看,到去年年末,中國的G D P總量第一次突破了50萬億元大關,達到了51 .9萬億元人民幣。按照不變價格計算,較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相比,提高了24倍左右。51.9萬億元按照最近三年的平均匯率來換算是8萬多億美元,占全球G D P的比重為10.4%,排在世界的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