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雪峰關于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之“誰來種地”系列解讀一
編者按:為了破解“今后誰來種地”難題,近日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鼓勵發展、大力扶持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確保農業后繼有人。當前我國農村土地耕種情況如何?為什么會提出“誰來種地”?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能否化解無人種地之困境?如何處理“城鎮化”與確保農業后繼有人的矛盾?就此,光明網記者采訪了華中科技大學鄉村治理研究中心賀雪峰教授。
城鎮化要吸收哪部分農民進城?哪部分農民應該留下來確保農業后繼有人?在賀雪峰看來,這是農民自發選擇,市場自發淘汰的過程。一部分有能力,適合去城市發展的,就加入城鎮化大潮。這部分群體以年輕一代的農民為主。但也有一部分年輕時候進城卻沒有能力在城市立足的農民,那這部分人就可以回到農村繼續生活。
賀雪峰認為,當前中國農村中的農民家庭,一般都存在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結構,一家兩代,既務農又務工,可以獲得務農和務工的兩筆收入,從而可以維持相對較高的生活質量。如果沒有務農機會,中老年父母隨子女進城,在目前農民工有限的工資收入下面,他們不可能在城市獲得體面生活的基本收入與就業條件。“幾乎可以肯定地說,農民全家進城,在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上,要遠低于目前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的生活質量。”
賀雪峰告訴記者,幾乎所有發展中國家,進城農民都很難在城市獲得穩定就業和有保障的收入,農民進城往往是與城市貧民窟的擴大聯系在一起的,原因與制度和政策無關,而只與經濟發展水平有關: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無法為所有進城人口提供體面生活的收入保障。
在他看來,中國之所以沒有大規模貧民窟,是因為中國還有廣闊農村地帶,農民可以從農業中獲取收入,尤其是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結構,使在城市無就業優勢的中老年農民仍然可以從農業中獲得收入。且進城失敗的農民可以隨時返回農村生活。“進城成功,有了穩定就業和有保障收入,農民可以在城市體面生活下去,可以安居樂業,當然好。若達不到?那不要緊,那就返鄉,因為返鄉可以務農,可以在村莊這個穩定的有預期的熟人社會生活。返鄉的基本人權,使中國至今避免了城市出現大規模貧民窟。”賀雪峰分析說。
賀雪峰表示,農民進城是緩慢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過快的把農民推進城市,就業會很難,農民自身也將無法獲得體面安居的生活,勉強留在城市的生活水準將遠遠低于其在農村種地帶來的生活水平。(光明網記者宋雅娟)
嘉賓簡介:賀雪峰:華中科技大學特聘教授,現為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教授長期從事農村調查, 自1996年以來,先后在全國二十余省市做農村調查。代表作有:《新鄉土中國》、《鄉村治理的社會基礎》、《鄉村研究的國情意識》、《鄉村的前途》、《什么農村,什么問題》、《中國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村治的邏輯》、《鄉村社會的關鍵詞》、《地權的邏輯——中國農村土地制度向何處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