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瞿長福
在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背景下,強調底線思維,很有針對性、必要性。要確保糧食安全的底線不松懈,耕地紅線不逾越,農村土地家庭承包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在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時不侵犯農民利益
最近,農業部負責人在部署工作時表示,農村改革要增強底線思維,加強重大問題調研,堅決防止借改革之名行侵害農民權益、多占農村土地之實。
在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背景下,強調底線思維,很有針對性、必要性。一方面,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環境更加復雜、困難挑戰增多,需要迎難而上、深化改革;另一方面,要把握好改革的原則和方向,穩中求進、穩中有為,不可逾越紅線、不可突破底線。
從實踐來看,堅守底線,首先要確保糧食安全的底線不可松懈。我國有13億多人口,不可能從國際市場“買糧度日”,解決吃飯問題必須堅持立足國內。現在的問題是,糧食穩定增產的內外部壓力越來越大,國內外糧食市場波動、水土肥藥資源制約、種植業結構調整對糧食帶來擠壓等等,加上糧食整體安全對單個地區、單個人并不那么直接,糧食“十連增”也容易讓人產生懈怠。因此,抓農村改革必須把糧食安全作為“第一要務”,種植結構無論怎樣調,口糧要絕對保證,省長“米袋子”不能放松。同時,糧食“主銷區”也要保證一定糧食面積,不能把“米袋子”完全放棄。
耕地紅線不可逾越。18億畝耕地底線是根據我國國情農情確立的,低于這一規模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就會出現困難。問題在于,除了過去粗放用地甚至濫占濫用的現象尚未根本遏制,現在各地還面臨新一輪土地擴張的沖動,一些地方在土地問題上習慣了打“小算盤”,只管本屆圈地占地,不顧長遠發展、整體發展。所以,要堅決防止把發展等同于土地擴張、借用改革巧立名目圈地占地的行為,對用地指標嚴格把關,嚴防以先占后批、化整為零、占優補劣、多占少補等手段蒙混監管。
農村土地家庭承包基本經營制度不可動搖。目前農村承包地流轉面積已經超過四分之一,這是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推進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的積極成果。但是,在土地流轉中要牢牢把握住,不論承包經營權如何流轉,集體土地承包權都屬于農民家庭,這一點要長期堅持。同時,在土地流轉中,不能以定指標、下任務等方式強迫農民,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有序推進。而且,在現有條件下,土地規模要適度,并不是越大越好,家庭小規模經營與規模化經營格局將長期并存。
探索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的機制手段,不能侵犯農民利益。從實際來看,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并不是所有農村建設用地都可以自由入市,要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以及保障農民利益的前提下,屬于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才可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的是經營權,承包權不允許抵押;探索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要試點先行,不是說宅基地可以自由買賣,不是讓城市居民到農村購買宅基地蓋房子,不是鼓勵工商資本到農村去圈地,也不是為了解決城市建設用地指標,而是為了探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堅守底線,積極穩妥推進農村改革,事關農業繁榮、農民福祉、農村和諧,需要瞄準方向,穩扎穩打,既要大膽探索、敢啃“硬骨頭”,又要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瞿長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