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趙世舉
信息化時代,誰的語言科技發(fā)達,誰就掌握了信息的制控權,就可保障自身的信息安全,否則,信息安全難保。
當代社會,信息已經成為與能源、材料同樣重要的三大戰(zhàn)略資源之一,信息安全已是當代安全領域的要務,也是困擾世界的共同難題。斯諾登事件更加深了人們對信息安全的擔憂。語言是信息的主要載體,這就決定了語言及語言學對于信息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語言是信息的門戶,人類信息的80%以上都是借助語言文字呈現于世的,維護海量語言文字信息資源的安全,保證其不受侵害、流失,這本身就是一項艱巨任務。尤其是人類正進入大數據時代,數字信息正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工作和認知方式,數字信息資源的巨大潛能不斷得到發(fā)掘,成為利益追逐的熱點,隨之,數據隱私與安全問題越來越超出現有技術、法律、政策和道德所能掌控的范圍,安全風險日益突出,因而保護和發(fā)展數字化語言文字信息,更是迫在眉睫。而紙質語言文字信息資源和出土文獻信息資源的保存?zhèn)鞒幸约罢湎≌Z言文字資源的搶救,也是永恒的安全任務。
語言科學技術已經成為信息科學技術的核心領域,在現代科技條件下對于信息安全具有關鍵性作用。一方面,語言科技的發(fā)展,可推進信息科技的發(fā)展,有利于不斷改善信息搜集、加工、處理、存貯、傳遞和安防的手段及條件,為信息安全和利用提供更好的保障;另一方面,發(fā)達的語言科技,也為挖掘乃至竊取他人信息提供了更大的便利,這又為信息安全帶來了更多的難題和隱患。不言而喻,信息化時代,誰的語言科技發(fā)達,誰就掌握了信息的制控權,就可保障自身的信息安全;否則,信息安全難保。
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是語言文字信息化的基礎,語言文字的信息化又是社會信息化的關鍵,因而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直接關系到國家信息化水平和國家信息安全。
開源情報的發(fā)展,進一步提升了語言文字信息的安全價值。所謂開源情報,是指利用各種公開信息進行有特殊價值的信息挖掘、分析和整理,及時提供給有關用戶。這已經成為“9·11”事件之后西方很多國家最重要的情報手段之一。美國成立了專門的開源情報機構,實施了常態(tài)化的開源情報事業(yè)計劃,2007年美國中央情報局獲取的情報中有80%來自開源信息。這就使得任何公開的語言文字信息都有了潛在的安全價值,與此相伴,信息安全防范也更為困難。
語言文字可作為信息安全手段。比如,可以利用特殊的語言文字構建信息屏障,過去常見的利用稀有語言和偏僻方言編輯傳遞重要信息就是一種成功的安全手段。
在新形勢下,我國與語言相關的信息安全問題變得更為突出,需要有關方面進一步重視。首先,由于我國語言技術等相對落后,國人所使用的電腦操作系統等重要軟件、網絡關鍵技術、搜索引擎等,大多為外國所主控,就連國家的一些重要部門和行業(yè)的網絡系統也是外國公司所建,這就猶如我們的心臟和大腦被別人所掌控,因而埋下了致命的安全隱患,抗風險能力極其脆弱。其次,語言文字標準化、信息化建設滯后,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家信息化進程及水平。尤其是由我國主導的語言文字及其技術國際標準缺乏,相關的國際話語權和競爭力頗為有限。再其次,隱性信息外溢。由于人們信息安全意識還普遍淡薄,往往缺乏對公開的海量語言文字信息的安全考量,重要隱性信息外溢問題較突出,成為他人的免費情報源,這是被忽視的較為普遍的安全隱患。尤其是云計算、物聯網和開源情報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更使公開語言文字信息的安全風險與日俱增,如美國情報高級研究局(IARPA)在研發(fā)規(guī)模巨大的語言隱喻庫,力圖利用各種公開語言信息來洞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思維模式、心理特征和現實行為,借以獲取語言背后隱藏的秘密。最后,語言研究成果外流。一些外國企業(yè)斥巨資建語言研究機構,雇傭中國學者,或購買中國語言學者研究成果,以進行語言技術開發(fā),致使有關技術為他人所控制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