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政府的哪些職能需要更新?工作重點應放在哪里?
燕繼榮:轉變政府職能,就是要將政府主要從事發布禁令、行政審批、親力親為等職能,轉變為主要提供法治秩序、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職能。政府應該明確為誰干,干什么,怎么干。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有關政府角色的最大共識是監護人、管理人、保障人。也就是說,政府應該做好這三項工作——維護市場和社會秩序,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務,做好社會福利和保障。但是,反觀現實,在有些地方,最該干的事情,沒有認真干好;不該干的事情,倒是比較用心。怎么從根本上摒棄全能主義理念,杜絕政府的自我謀利行為,這是政府改革的核心問題。
改革必須協同推進,不能各自為政
主持人:當前,全面深化改革面臨哪些問題?具體有哪些推進方式?
鄭必堅:從現實情況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遠比以往更為敏感和復雜,任務更加艱巨而繁重。36年來,我國改革開放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深化,破解了許多影響和制約發展的重大難題,但還有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不僅如此,隨著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我國發展又面臨一系列新的問題和挑戰。老問題新問題相互交織,國內國際因素相互影響,需要解決的問題分外艱巨,需要攻克的是體制機制上的一系列痼疾。中央提出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就是對改革所處時代背景和現實條件的一個形象而又準確的重大判斷。基于這一判斷,黨的十八大報告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都特別提醒全黨,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以更大決心和勇氣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沖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從推進改革的方式看,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是前所未有。現階段,隨著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匯不斷深化,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影響到其他領域,需要其他領域改革的配合。不同領域的改革可以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快有慢,但必須統籌兼顧、協同推進,而不能各自為政、畸輕畸重。只有各方面改革相互促進,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共振效果,才能放大改革的效應。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這也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從未有過的重大舉措。
下大功夫了解基層和群眾對改革的有益探索
主持人:我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改革難度加大了。進一步推進改革,需要怎樣的速度,如何把握改革的積極與穩妥?
陶文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集中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智慧,是一個科學的改革綱領,是推進具體改革的指南。要全面準確地把握各項改革舉措,不要盲人摸象、以偏概全,不要不明就里、大而化之。要研究思考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舉措,刻舟求劍不行,閉門造車不行,異想天開更不行。要認真執行中央要求,不要事情還沒弄明白就盲目推進。要下大功夫了解黨內外對改革開放的各種意見和建議,下大功夫了解地方、基層和群眾在改革方面做的有益探索。當然,改革是探索,探索就有風險,在未知領域進行改革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確。準確理解、大膽探索和避免失誤要統籌考慮。
改革要積極穩妥,只講穩妥不講積極不行。改革太快不行,太慢也不行。不能一講逐步,就無限期拖延;一講穩妥,就停滯不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穩中求進是工作的總基調。這次決定中重要改革用了很多“逐步”二字,諸如財稅體制改革要“逐步”到位;部分社會保障、中央和地方“逐步”理順事權關系;“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的數量;教育上“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等等。改革要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向前走,積跬步致千里。
無論是改革還是發展,都得抓住機遇。當前就是要不失時機地深化重要領域改革。要完成改革的軍令狀,等不起,拖不起。改革要慎重,但也不能因此就謹小慎微、裹足不前,什么也不敢干、不敢試,要繼續鼓勵大膽試驗、大膽突破,不斷把改革開放引向深入。
(主持人:張記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