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 宋科
當前,我國欠發達地區面臨“既要趕又要轉”、“既要快又要好”的雙重約束。只有高度重視金融發展的先導性作用,才能實現金融先行以助推經濟社會后發趕超的預期目標。因此,需要處理好以下四種關系。
處理好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從13世紀的威尼斯到17世紀的阿姆斯特丹、19世紀的倫敦,再到20世紀以來的紐約,國際金融中心的興衰交替,真實地反映了世界經濟版圖不斷拆分與重構的歷史進程。從某種意義上講,世界史就是一部金融與經濟彼此交織、雙向互動的發展史。一方面,金融通過直接構成經濟增加值、增加資本要素投入和提升資本要素生產率等方式,助推經濟發展。另一方面,經濟規模擴大和結構優化,又會產生對交易結算、動員儲蓄、分散風險、配置資源等金融功能的需求。
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金融發展存在“供給領先”和“需求追隨”兩種模式。一般而言,在經濟欠發達階段,“供給領先”發展模式居于主導,金融部門通過適度超前的金融服務和產品供給來“引導”經濟增長。爾后金融發展水平逐步向經濟發展水平“收斂”,金融服務和產品供給伴隨經濟發展的需求而產生,最終實現“供給領先”向“需求追隨”型發展模式主導的轉變。因此,欠發達地區應當抓住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采取“供給領先”型發展模式。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由政府與市場關系問題衍生出的學派,總體上可以歸于經濟自由主義和國家干預主義兩個基本派系。正如1929年大蕭條催生凱恩斯革命、滯脹帶來經濟自由主義復興、次貸危機引發世界經濟版圖重構,在實踐中對于兩者關系的把握,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
20世紀50年代以來,發展經濟學的興起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正反兩方面的例子,為把握欠發達地區干預經濟的“度”提供了豐富素材。一是世界銀行的研究表明,二戰以來能夠連續25年以上保持7%以上經濟增長的后發趕超經濟體只有13個。它們的共同特征是,既充分強調了市場配置資源的重要作用,又擁有一個積極高效的政府。二是以蘇聯為代表的東歐、拉美地區的國家,在二戰后實施進口替代,優先發展重工業,強調政府對企業的補貼,由此引起腐敗和尋租行為等問題,阻礙經濟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部分發展中國家奉行華盛頓共識,嚴格限制政府干預,經濟過度自由化導致經濟績效降低,引發政治不穩定。可見,過度強調政府作用或者市場均不足取。
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的命運同樣與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休戚相關。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市場要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目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普遍存在大政府、小市場特征,要厘清經濟運行當中政府與市場的有效邊界,做到既能尊重市場規律又能充分發揮政府作用。
處理好金融政策統一性與差異化的關系
金融運行的質量與效率,具有顯著的局域經濟差異化特征。受制于經濟發展水平、區位優勢等因素,我國東部發達地區金融發展水平顯著高于中西部欠發達地區。2012年末,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銀行業資產總額的全國占比,分別為59.5%、14.9%、18.5%和7.1%,保費收入全國占比分別為54.5%、19.1%、19.0%和7.4%。
在金融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的情況下,區域之間的資金流動與金融資源的配置表現出強烈的非均衡性。因此,欠發達地區在現行的政策約束條件下,需要結合自身實際,爭取更大的政策空間來實現差異化和針對性,實施能夠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的區域性經濟金融政策。具體而言,應重點強化以下三個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