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和辦公室副主任唐仁健對新近公布的一號文件進行全面解讀。其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完善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社會關注的熱點,成為記者們普遍關心的焦點問題。
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近年來,我國糧食產量不斷邁上新臺階,與此同時,進口不斷增加。陳錫文說,進口增加最主要的是大豆。我國前年進口的糧食總量是8024萬噸,其中大豆占了5838萬噸。去年進口的糧食估計在9000萬噸以上,大豆占6300多萬噸。
一號文件中明確,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陳錫文解釋說,國際上講谷物就是小麥、稻谷和玉米,中國的糧食統計口徑,除了這三大谷物之外,還把大豆和薯類算在糧食里面,如果把大豆拿出來單算的話,中國進口的谷物數量并不大。
“2013年我國糧食總產12000億斤以上,進口谷物相當于國內生產谷物的比重不到2.7%,谷物基本自給的要求與現狀吻合。”他說,“對于口糧絕對安全,我國2億多噸玉米產量中真正作為主食吃的比重不到20%。口糧要絕對安全,強調的是小麥和大米,小麥和大米進口比重大概在2.5%到2.6%之間,而且進口也并不是說國內不夠,而是因為品種調劑和價格因素。”
陳錫文說,今后一方面要適度增加大豆進口,另一方面要強調中國人的飯碗里主要裝中國糧、主要裝中國產的小麥和大米。玉米進口數量可能也會適度增長,因此講到谷物基本自給是考慮到玉米因素,講口糧的絕對安全主要是講小麥和大米。
糧食“十連增”后讓土地休養生息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一個突出亮點是,提出要讓過度開發的農業資源得到休養生息。”唐仁健說,我國糧食已經“十連增”了,成效很大,但生態和環境的代價也非常大。我國人均耕地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不到一半,人均水資源數字逐年下降。我國化肥使用量世界最高,畝均使用量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農藥約180萬噸、農膜240萬噸,都造成土地污染和地力下降。
陳錫文說,如何加快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讓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是非常突出的問題。從今年開始,將在5個方面推進受損害土地休養生息。
——對重金屬超標的土地將采取物理、化學、生物手段進行處理。對于生產出重金屬超標、影響人體健康的農產品的土地,必須退出食用農產品的生產。
——25度以上陡坡耕地要進行退耕還林。我國有6000多萬畝是一般的坡地,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甚至地質災害。
——開墾了不該開墾的濕地,應逐步退耕還濕。
——飲用水源上游進行農業生產的也要退出。
——全國2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由于超采地下水形成了“漏斗”,對這些地方要嚴格限制超采地下水,對地下水要進行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