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雪榮
從十一大之后,黨的代表大會逐步實現了常規化、制度化。每五年召開一次代表大會。在兩次代表大會之間,要召開若干次中央全會。其中三中全會一般研究重大問題,出臺大政方針政策。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航程。我們國家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35年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始終是圍繞著正確認識和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這一核心問題展開的。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市場的作用不斷擴大,市場的地位不斷提升。這實際上是告訴我們,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但不是全部作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發揮市場作用,也要發揮政府作用。總體來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有利于最大限度激發各類市場主體創業創新活力,有利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建設高效廉潔的政府,有利于推動我國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廣度和深度上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
以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歷次三中全會為主線,回顧我國市場化改革的歷史進程,有助于我們深化對市場定位、市場地位、市場力量的認識。
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18日—22日)。主題是改革開放,主要任務是把全黨工作的重點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是一次歷史性的轉折。過去我們一直搞計劃經濟,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有了市場的萌芽。那個時候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最典型的就是安徽省小崗村———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這一年,小崗村的18位農民,以“托孤”的方式簽訂“生死狀”,將土地承包到戶。中央作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重大決策,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農村的改革標志著市場啟航。農村改革的奇跡證明了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主體蘊藏著巨大創造力和生產力。
十二屆三中全會(1984年10月20日)。主題是經濟體制改革,改革從農村走向城市。主要任務是:堅決地、系統地推動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這次全會通過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確立了市場地位和作用,即以計劃經濟為主,以市場調節為輔,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那時候還不叫市場經濟,叫商品經濟,還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但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標志著全黨全國人民沖破了“左”的思想束縛,在觀念上認同了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
十三屆三中全會(1988年9月26日—30日)。這次會議確定了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方針,為深化改革掃清障礙。這個時候市場的地位和作用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總的來說,還是國家主導,由國家來調節市場,然后把這種調節傳導到市場,由市場來引導企業。這次全會出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就是《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這對國有企業來說是一個重要轉折點,在此之前國有企業是黨委一元化領導,黨委書記是“一把手”,這次會議以后,全面推行廠長、經理負責制。這個轉變體現了更加重視市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