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方政府的經濟組織力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中央政府進行戰略規劃、宏觀調節和重要項目投資,而進行地方組織實施的,則是各級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的發展動力從何而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集中搞經濟建設,本身就是動力。一個最初的發展現實是,中國的經濟規模太小,1978年的國家財政總收入只有419.36億美元,人均GDP140.26美元,在全球排名幾十位之后。[8]這種情況下,沒有一定的經濟規模,一切無從談起。由此開始,以規模衡量發展,用計算GDP來衡量規模,就成為一種普遍的認識和行動,這并非是完全不合理的。還有,改革開放后,政府管理體制從中央集權轉向區域分權,區域的發展利益凸現(特別是區域政府最關注的財政利益),這種發展利益的實現主要依靠區域政府自己的努力。同時,這里還有一個絕對不可忽視的行政官員升遷潛規則——政績比較,這種政績比較的尺度,由于各種原因一直沿用GDP的計量方法。以上三個方面的因素合成,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就形成了地方政府的強大經濟組織力,也形成了從政府經濟組織力的競爭到區域經濟競爭的大格局,最終成為各級政府推動發展持久不竭的動力。張五常先生曾稱此為解讀中國經濟奇跡的密碼。
政府經濟組織力的本錢(資本、資金)從哪里來?在受到財稅分配格局制約和缺乏規范籌融資方式的情況下,地方政府要想有較大作為,一是依靠優惠政策招商引資,二是長期持續依賴土地財政,三是大規模政府舉債。據有關研究機構估算,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發展費用的2/3以上來自土地出讓金。據財政部門統計,僅從2008年到2011年,土地財政收入4年中分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為25.12%、28.11%、37.19%和31.59%,考慮到省、區政府并無直接的土地出讓收入,市、縣兩級政府土地財政收入的比重顯然更高,估計在50%以上。[9]
僅靠土地財政,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地方政府的財政需求了。在極其復雜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中,一方面銀行主渠道的融資規范越來越趨緊,另一方面通過信托貸款、銀行理財、集資融資施工、向企業直接貸款等負債方式越來越擴展,乃至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網絡貸款信貸,也成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一個重要灰色通道。這些融資方式既有政府的財政擔保,又有更高的投資收益率(利率),往往很有吸引力。現在地方政府的債務盤子究竟有多大?是一個誰都無法真正說清楚的問題。根據國家審計局2011年的報告,截至2010年底地方債務為10.7萬元人民幣[10],加上2011和2012年的增量,粗算應在13萬億以上。美國一家研究機構提出“中國地方債務逼近2萬億美元大關”[11],即使按照審計局的保守計算,債務總量也約為當年GDP的22.7%。
地方政府經濟組織力的一個突出成績,是大力推動城鎮化建設。中國城鎮化的推進有一個重要制度背景,就是沒有市場化的地租制度及其土地市場交易制度,政府憑借土地國有化的法權優勢,依靠行政手段向農民征地,以很低費用獲得大量土地,再以商業價格和土地租用方式出售給工商業開發企業,在低買高賣中獲得巨大土地出讓收入,也即是政府地租收入。同南韓、印度或南美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城鎮化的發展擴張過程,幾乎沒有遇到高地租、高費用、高成本的障礙,短短30多年時間里,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1年的51.27%,無論是速度還是規模,都是創紀錄的。應該看到,現在國內絕大多數大中城市的面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化氣象今非昔比,很多城市的繁榮程度已經完全可以同發達國家相媲美了。
地方政府經濟組織力的另一個突出成績,是大力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中國搞公共產品基礎設施,也有自己的“先天政治優勢”,就是無需考慮民眾選票和社會支持率,無需考慮迎合任何利益集團的選民,在高度行政集權的決策體制下,只要政府自我認定可行,尤其是關鍵決策人物認定可行,就可以啟動任何重大公共投資項目。這種政府魄力的顯示,從最初的強勢推動城市改造,到推山填海進行新城再造,案例極多。這種巨大的投資過程,可以長期大量舉債、大量欠債而不用考慮償還問題——至少在決策官員任期內無須考慮。不可否認,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公共基礎設施體系的建設水平,已經發生了歷史性巨變,成為中國經濟的最大亮點之一,特別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現代化機場和港口體系等的建設,已站到世界經濟發展的前沿,為今后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礎。
然而,這樣的發展模式和發展狀況,在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經濟奇跡”的同時,也為增長的非良性循環乃至未來的經濟危險,準備了充足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