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龔為綱
今年終于破天荒般地帶女友回家過年了。這樣一個事件,發(fā)生在村莊的熟人社會內部,我估計一點也不亞于在家辦婚禮這樣的儀式性事件,因為這件事情的發(fā)生,一定會在一定時期內成為村莊的重點新聞,家家戶戶都會議論這個事情;改變了很多東西,包括別人對你這個人,以及你這個家庭的看法,也會引發(fā)一系列連鎖反應,改變了很多人的心理體驗,甚至改變了原來的很多關系。
一、一個曾經很沉重的話題
在過去明媒正娶的時代,娶媳婦曾經不是我們這些年輕男子要操心的事情,這事首先是父母和家族在張羅,年輕人只要按照既定的儀式,等到一年的年齡,媳婦就自然上門來了,然后就是洞房花燭、生兒育女等等一系列的儀式性事件。
可以說,那個時候的婚姻主要是雙方的父母在操心這些事情,正是因為他們等著娶媳婦上門、盼望著早些抱孫子,所以他們對這些事情也是竭盡全力,因為娶媳婦首先是他們的事情,而且張羅這些事情也是在他們努力的范圍之內,在他們的操控之中,因為媳婦娶進門,不怕你不要!媳婦沒有進門,或許他們絕對不會把責任推到年輕的兒子們身上,他們首先只會怪自己或者家境貧寒,家里的田產不夠多,在地方婚姻圈里聲望不夠顯赫,或家道中落等等。
但是進入到一個婚姻制度發(fā)生巨大變遷的時代,父母這樣一種“早迎兒媳早迎孫”的期盼保存了下來,但是兒女的婚姻卻不是他們所能左右的事情,也不是他們的努力所能實現的,這就決定了,兒女的婚姻之事,真正受折磨的還是父母,這種折磨來自于沒有期限的等待。因為兒女就像放出去的風箏,婚姻從原來的父母張羅到需要依靠年輕人的緣分去結合,明媒正娶的婚姻變成了年輕人的浪漫之旅,既然是浪漫之旅,便可以拒絕不是那么浪漫的結合,于是乎,年輕人就在那里等啊等,只要不是那個自己中意的人,無論多少次相親都是那樣變得無足重輕。但是畢竟,花好月圓式的組合是少數,這就決定了很多年輕人會繼續(xù)等下去,但是這種等待,無視了很多人的期盼。父母也曾經為找對象的事情,非常著急,頭發(fā)都不知白了多少。他們也想在家門口找個媳婦進門,但是對于在外尋找浪漫的年輕人而言,這些簡直就是不可思議!年輕人的婚姻,不再是父母所能決定的。
于是乎,我們的文化變遷就進入了一個這樣的狀態(tài):原來的婚姻模式中的價值成分被保留了下來,早迎兒媳早迎孫依然是父母們所珍視的文化價值,但是實現這樣一種價值,已經不是他們所能左右,而是由年輕人的緣分所決定,既然是緣分,就意味著充滿了偶然和隨機,這不是拿著100塊錢從超市去買點什么東西帶回家這樣簡單,而是變成了時光的消耗和對緣分的等待。這就決定了他們只能在村口沒有期限地等待,等待著過年的時候,兒子不再是一個人回家。
但是年復一年,十多年過去了,父母的這種心愿一次一次地落空,這就會引發(fā)焦慮和代際之間的緊張。我妹妹比我小5歲,在24歲的時候就結婚了,而我卻一直等到30歲才找到女朋友,這其中漫長的等待,和其中的焦慮,只有天知道。父母也知道,這種事情壓我也沒有辦法,很多想法也無法直接和我講,前幾年,妹夫悄悄地和我講起,媽為了你的事情操心,頭發(fā)都不知白了多少。
我明白,這絕對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在外面讀書,經常有表哥表姐和我打電話,說哪里誰家有不錯的女孩,可以介紹給你,這樣的電話不下于十幾個,我知道,這背后都是父母在這背后推動了,只是他們不好意思直接來跟我講,我也明白,這就是可憐天下父母心。自己只是在心中默默地期待,能早日找到對象。
但是很多年過去了,一直都未能如愿。每當快到年底的時候,眼看就過年了,我就有種焦慮感,這次回家過年肯定又是過關了。這剩下來短短一個月,怎么說也無法帶個女友回家過年吧。那種“租個女友回家過年”的想法,這個時候才顯得那么貼切。今年快到10月份的時候,這樣一種焦慮就從天而降了。自己甚至都想好了,今年過年,肯定是無顏回家見江東父老,就想著到時候編個什么理由不回家過年了。好在老天爺給力,今年終于可以松口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