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非儀式性人情:各盡所能的“私”
與儀式性人情相比,非儀式性場合中的人情則有著很大的自由伸縮空間。按照當地村民的說法,感情好并不是要在人情簿上體現的。儀式性往來的人情簿上通常能看出一定的感情遠近,但更根本的是在非儀式性人情中體現出來的情感表達和互助接濟的內涵。因為,儀式性人情往來往往是公開的,涉及到面子與尊嚴問題,且從長遠來說,人情往來是相對平衡的,它雖然也兼具互助性的功能,但更多具有象征性的意義。非儀式性場合之間的人情往來則具有較強的私人性,在宗族性村落地區還體現出更強的資助性功能。
過年了,對于家族中年紀較高的老人,例如叔公、舅公之輩,小輩們往往都會買一些禮物或者給一些零花錢,但是,對于買不買、買什么、給不給、給多少,不同的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能力來表達自己的心意,即便是兄弟姐妹,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這種情況下,也不會遭到多少非議。
另外,有錢的家庭在宗族性村落的人際交往中,還可以以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典型的表現為幫助家族的成員度過一些重要難關。家族中如果有一個年輕人到了28歲或30歲以上尚未結婚,往往就會成為家族催婚的焦點,如果是因為經濟困難,兄弟姐們甚至叔叔輩都會各盡其力為其籌資結婚。同樣的,遇到一些重大疾病,以及蓋房、考學等這一類人生的重大事情,家族中的各家皆會按照個人的能力來貢獻自己的力量。于是,在宗族性村落中,一個家庭的孩子考上大學,不需要操辦酒席,就能獲得家族中的各家送來的一些號稱“買水果的錢”,這些錢也是標準不一,全憑心意和能力。這種非儀式性的人情不是對等的,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不求回報的,因為并不是每家都有孩子上大學。因此,它更多體現出一種資助性的內涵。當然,受資助的孩子和家庭則不一定直接的以禮金回報,但這份恩情卻是需要感念的。他日如若有成,也是需要回報或者照顧家族或者鄉親,否則就可能被視為忘恩負義的家伙。
這些非儀式性場合的人情,不在公開場合表達,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不過,在熟人社會與半熟人社會的圈子中,也會逐漸成為一個公開或半公開的秘密。因此,那些經濟條件好的,又出手比較大方的人也會贏得了家族與村民的贊譽。我們家族的一個堂叔,在上海做生意發家之后,回家便蓋起了一座大房子,將房子的一半劃分給了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大哥。他的這一事例被鄉民廣受稱贊,且廣為傳播。與之相反,另一戶村民,也在上海做生意,目前有上千萬的資產,卻只顧自己,不僅沒有幫助其另一個兄弟,而且沒有給家里的老母親一個較好的生活環境,而成為眾人非議的焦點。
所以,非儀式性場合的人情往來不受統一標準的束縛,更多憑借個人能力與個人良心,其評價標準是差別化的。那些想要體現自身價值的村民,不能在儀式性人情中逾越“公”的規矩,卻可以在非儀式性場合進行充分的展演。但是,這種差別化的評價標準恰恰是要求經濟條件更好,能力更強的人有義務為家族和村莊做更多的事情,否則就會遭到眾人的非議。這就意味著,在宗族性村莊中,無論是儀式性人情還是非儀式性的人情,其都內含著共同的公共性,朝向良性循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