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私立的學校接收的大都是從村里送出去的孩子,所以私立學校從管理上一方面實行比較嚴格的寄宿制,另一方面為了吸引生源,就從村里的學校挖掘優秀的教師來保障教學質量和升學率。外公在退休之后也收到了很多私立學校提供的崗位邀請,但是他都拒絕了,他接受了村里小學的返聘,又教了幾年書。直到后來他的身體條件實在不允許,他才不得不閑在家里。就這樣,村里的公辦小學就淪為了優秀教師、學生生源雙輸出的被動局面,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惡性循環,一步步被拖垮。
如果從市場的角度來講,私立學校的發展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在盈利目標的驅動之下,私立學校和國家不斷進行投入的公立學校相比,更容易占據主動地位。一方面,它利用比較好的區位優勢,能較快地整合集中教師、資金等各方面的資源,以提高教學質量等手段來吸引更多的關注,另一方面,它也在逐漸地掏空公辦學校,使農民和公辦小學處于被動的地位。尤其是在更多的家長越來越重視子女教育的社會大趨勢之下,為了孩子的教育和未來,農民不得不多花一些錢送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國家對于公辦學校資源的投入也會逐漸閑置,當公辦學校失去了生源、失去了優秀的教師時,從國家的層面上來講,為了優化資源的配置,解決公立學校的生源和教師危機等問題,并校就成為了最優考慮。這就是推行了十年來轟轟烈烈撤點并校政策的原因之一。
就這樣,圍繞著農村的小學教育就形成了一個怪圈:一方面是私立學校搶奪或者吸引生源、師資等,自身發展不斷壯大,另一方面是公立學校損失生源和優秀教師,從而并校,造成自身的不斷萎縮。而農民的子女上學問題就夾在了這一膨脹一萎縮中間,使得農民不得不加大對于子女教育的投入,同時孩子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間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尤其是一些私立學校,為了擴大盈利,盲目地擴張學校的招生規模,而其相應的師資、教室、宿舍等卻難以跟上,不僅使得學校的教育質量大打折扣,同時也給學生的生活、成長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而這些又缺乏相應的政策和制度的規范和監管。過早的地離開家庭、進入封閉化的校園環境后,孩子的身心發展在缺乏父母這一家庭教育環節的引導和幫助下,如何才能獲得健康的成長就成為了一個難題,。同時他們上學、放學的路上,或者是校車接送的路上,他們的安全又靠誰來保障?當前不斷涌現出的校車事故不正是這個原因嗎?難道僅靠政府不斷地強調注意校車安全問題、加大處罰力度、制定校車標準就能減少事故嗎?如果抓不到根本,僅僅靠一些隔靴搔癢之策,起到的作用真的是杯水車薪。
尤其是在過去十年間所轟轟烈烈推行的撤點并校政策,使得上述問題更加突出。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農村教育布局調整十年評價報告》顯示,2000年至2010年,我國農村的中小學數量銳減一半。從教育部公布的數據來看,2000年我國有小學55.36萬所,截止到2010年還有25.74萬所,在校生人數由2000年的13,013.25萬人到2010年的9940.7萬人。而這中間,農村小學校竟減少了22.94萬所,十年間平均每一天都要減少63所。僅僅十余年,在校小學生總數減少了五分之一,而我國的農村小學數量卻減少了22萬余所,超過了二分之一。
再回到教育的本質問題上,究竟什么樣的教育才是我們想要的教育,什么樣的教育才能保障這些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長。人們常說孩子就是希望,就是未來,但在這種畸形的教育格局之下,他們的未來又在哪里?為什么農村大學生的比例越來越少,難道非得要靠政策去推動保障農民學生上大學比例問題才能解決教育的不公平嗎?
本應是天真燦爛的童年,本應在父母的關懷下踏實地成長,是誰,是誰將他們推向社會,推向成熟?求學之路漫漫,我們真的就那么急于在他們的童年就將其套上枷鎖嗎?誰說泥土里就沒有未來,誰說野地里就長不出芬芳?
我們不得不發出呼喊:教育,請等一等你的靈魂!社會,請找一找你的未來!
我永遠都忘不了那個下午,我和外公在寂靜的校園中佇立了好久,我們一起用目光掃過這里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這里是他奮斗了一生的地方,也是我夢想啟程的地方,凝聚著外公的心血,珍藏著我對故鄉的回憶。二十年,說長也不長,我依舊奔走在求學的路上。二十年,說短也不短,竟使一位老人如此滄桑。每每想起故鄉,我的心頭總是五味雜陳,有溫暖、有沉重、有吶喊、有回味。或許故鄉就是這么一個神奇的地方,就像那棵老皂角樹一樣,靜靜的、不卑不亢的地守望著這里,凝視著、記錄著這里的一草一木,世事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