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夏柱智
一
剛回到家鄉,就聽母親說附近一座“老教堂”被農民拆掉,原址上建成了祠堂。祠堂去年臘月16日落成,今年年初六唱戲。這座教堂沒有名字,我們知道的是它坐落在“教堂潘”灣子中央,這個灣子因“教堂”得名,它是家鄉的一座歷史最為悠久的建筑物。
這座老教堂有非常古老的西式宗教建筑,有羅馬拱式門窗,有高高的屋檐,遠遠超出當地民居。這座老教堂有非常多的故事,如今老教堂被“教堂潘”人拆掉了,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大概過了幾十年后,就沒有人再記得這座教堂的歷史,除非像我這樣曾經關心它的人把它的故事記錄下來。
二
“老教堂”令我想起了中國農民的宗教生活,對一個研修社會學的研究生來說再平常不過的。“宗教”是關乎“超越”與“神圣”的事務與觀念。宗教生活構成農民日常生活的一種隱秘部分,而“外來宗教在農村”是一個隱秘而缺乏調查的問題,各地區的文化傳統不同,因此外來宗教進入時間、方式和后果均不同。
我家鄉是長江中游、鄂東南的一個農村,深處內地,村落人口基本是江西省遷來,許多村落歷史僅僅有100多年。2009年我本科畢業那一年,我對家鄉的農民宗教生活有過一次調查,發現家鄉是我在全國各地調查所見到的農民宗教生活最發達和形式最為復雜的一個村莊。雖有幾平方公里和不到2000人口,卻包含著四大宗教:
第一是中國農民傳統的“祖先崇拜”,以祠堂為特征,第二是東漢時就傳入中國的佛教與本土道教,以廟宇為突出特征,第三是基督新教,在20世紀90年代傳入村莊,以家庭教會為突出特征,目前有十個左右教徒,第四是天主教,即“教堂潘”村落中有老教堂,目前有5個老教徒。
據調查,外來宗教在漢族居住區主要有基督教。例如華北平原外來宗教容易進入,而南方農村外來宗教傳播異常艱難。基督教在華北地區傳播得十分迅速,在河南周口市的一個村莊調查發現基督教徒占據村莊總家庭的三分之一,村莊基督教文化逐漸占據主流。天主教則在中國大地上較少迅速傳播。奇怪的是在我所處的南方農村,天主教這么早地在村莊傳播,是比基督新教古老得多的外來宗教。從這座老教堂的命運中可以呈現出來家鄉的文化傳統和農民宗教生活的本質。
三
史書上大概沒有記載老教堂的歷史。村落中的廟宇都有自己的名字,例如四峰寺、龍王廟和岳公廟,而老教堂卻沒有一個名字。從來人們稱呼它是“教堂”,也知道它非常古老,卻沒有農民追究背后的歷史和文化傳統、與今天它被拆掉的命運之間的關系。
該村所在鄉鎮并沒有另外的天主教堂建筑。在附近的太子鎮,有一座天主教堂,它是聯系該老教堂和留下來的幾個教徒的“上級”。經由太子天主教堂,黃石的主教(神父或長老)來到“教堂潘”來處理教務:看望老天主教徒,撥款維修將要垮掉的天主教堂等。
潘奶奶(原姓不知是什么,因嫁入潘族,習慣上稱“潘奶奶”)是還活著的最老教徒,她今年90多歲,到婆家來就受洗成為標準的天主教徒。這座教堂是它公公建筑的老教堂,建筑時間有100多年。根據多人回憶證明,這座教堂建筑時間在19世紀末期。由美國天主教會神父長老援助。依靠當地農民和貧瘠的土地,怎么能修建如此宏偉的建筑物?
老教堂至少有200平方米的面積,20多米長,十多米寬,有20多米高,建筑物狹長而高大。建筑物風格為西方羅馬式,如門窗均是拱形木窗結構。目前的教堂內部裝飾,相對于本地廟宇和祠堂較簡單,可能是由于缺乏經濟,前幾年調查時只發現有“貼出來”的十字架和擺蠟燭用的桌,里面有幾排長椅子供教徒們坐著。
據老人回憶,這座天主教堂在解放前曾經非常繁榮,附近有幾十個人信仰天主教,但是解放后就衰落了,僅剩下5人。難以想象,在19世紀末期有數個美國天主教徒來到內地農村傳教,并最終依靠當地農民信徒建立起一座天主教堂。為什么當地農民沒有抵擋這一帝國主義的“文化入侵”?一個可能的解釋說19世紀末期村莊經濟衰敗,宗族勢力衰弱,天主教徒利用十分松散的村莊結構成功輸入外來宗教文化,依靠當地信徒建筑天主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