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與醫療事故沒有直接關聯,但縣鄉政府作為地方權力中樞,對鬧事者尚且忍氣吞聲,花錢擺平,而不是依法治理,違法必究,何況只是事業單位的縣鄉衛生院。在幾次的醫療事故處理過程中,醫療機構逐漸習得經驗。Z村衛生室打針致人死亡,衛生局直接取消醫生打針資格,并要求社區醫生承擔責任,并不過分追究事故原因。鄉村醫生也不會上門服務,因為萬一出現醫療事故,也是有理說不清。至于老弱病殘,更加不會接待,也是怕出醫療事故。
本地縣醫院的策略是分解責任,細化程序,認真落實,保證服務態度。開藥時盡量不開有風險的藥,也不會開大劑量的藥。對于難纏的病人,少給予治療或,者直接勸其轉院。對于稍麻煩的病癥,主治醫生都會先講好,如果醫治,出現事故,責任分清,患者家屬不同意,請轉到別的醫院,甚至醫生直接錄像,以便作為將來的事故證據。
我弟弟在鄰縣縣醫院工作,向他了解情況,他只說很多,但并不知情,只說自己所在的科室(檢驗科)一年就有4-5起。若病人看病,首先要檢驗,沒得檢驗結果,醫生不會輕易看病。檢驗程序多,等待時間長,有的家屬等得不耐煩,就有情緒,就容易鬧事,怎么解釋都不行,爭執的結果多是家屬打醫生,醫生不敢還手,因此醫生也會逆來順受,忍氣天聲。有的小孩年齡小,血管較細,幾針打不上,家長就會鬧事,大吵大鬧,甚至打護士,也沒人敢管。曾經有個高齡產婦,40多歲,術中大出血死去,該事故屬于醫療意外,并不是主治醫生的責任。縣衛生局來調查,也認定院方責任較小。但死者家屬大鬧醫院,威脅說要抬死人堵門。院長得知情況,趕快跑掉藏匿。其他人不敢管,也不愿敢,曾經有保安制止,被患者家屬狠打。有一次,患者為了出口氣,攆著醫生打,醫生在醫院瘋跑,竟至沒人敢管。院長之所以臨陣脫逃,也是怕惹禍上身。一般情況是,出現醫療事故,患者家屬就會堵大門,找院長的麻煩,將院長門堵住,放個花圈很平常。 院長曾經報過案,但派出所不作為,很少出現在醫院,醫院只好拿錢擺平,先避過風頭,等鬧事者消氣后,再與其協商賠償事宜。弟弟在醫院工作好幾年,在講罷后感嘆說,“現在是和諧社會,給錢就了事,老百姓不怕你了,醫院也會學忍氣吞聲,打不還手,罵不還手……”
老人作為易出事故的病人之一,無論是社區衛生室,鄉鎮衛生院,還是縣醫院,都不敢接收甚至醫治。村里因此出現怪象,老人都怕得病,因為得了病,也買不到藥,子女若是孝順,要說不少好話,才搞得到藥品。劉大爺是幸運的,因為他家境不錯,子女還算孝順,在身體健朗的日子里,他衣食無憂、生活幸福,在身體不濟的日子里,還有專車接送治病。而更多的老人,他們的經濟條件一般,子女照看情況不一,當有個小病小災時,他們會如何處置自己的身體呢。
與家庭困難引起的子女不孝、老無所醫相比,因治理能力弱化,醫療市場化弊端帶來的新老無所醫,將是農村老人最大的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