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
2013年11月,東莞順利成為全國首批、廣東唯一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這標志著東莞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水平成為全國示范,處于領先地位。
之前的兩年時間,東莞先后4次在中宣部、文化部組織召開的全國會議上介紹公共文化建設的經驗成果,先后吸引了30多個全國城市和有關部門前來考察交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很多東莞經驗輻射全國。而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專家驗收檢查組實地檢查東莞示范區創建工作時,專家組總結了20條在區域或全國具有一定示范意義和推廣價值的做法和經驗。
譬如,針對人口倒掛現象,東莞獨辟蹊徑,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導、企業共建、社會參與”、“農民工演、演農民工、農民工看”的新莞人文化工作機制,針對農民工重點開展了“越唱越紅”品牌活動,把農民工納入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市600多萬新莞人文化權益得到了保障。
又如,東莞圖書館以率先研發的“Interlib圖書館集群網絡管理平臺”為基礎,推出總分館制,實現了區域內圖書館的聯合采編、圖書的通借通還、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書目聯合查詢等功能,走在了全國前列。同時,全市實現自助圖書館、圖書館ATM(圖書自助服務站)全覆蓋。
東莞圖書館館長、北京大學兼職教授李東來說,20條具有示范意義的經驗做法和經驗,有的已風靡全國。Interlib平臺填補了國內區域圖書館進行體系化管理的技術支撐空白,已經被全國各地的2600余個圖書館選用,而東莞的“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與服務研究”,探索覆蓋全市的市鎮村三級公共電子閱覽室服務模式,也已被重慶、海南、貴州等地借鑒并落地生根。
除了利用新技術之外,東莞還不遺余力地推進公益性文化單位改革,創新文化設施管理運作方式,釋放文化體制改革的紅利,真正實現文化為民、文化惠民。
東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調研員周漢標說,從2005年開始,東莞玉蘭大劇院采用“政府補貼、限價經營、院線運營”的模式,至今每年上演高雅演出100多場,平均票價僅200元左右,接待觀眾80多萬人次。其運營模式已被復制到深圳、青島、重慶等國內30多個城市。
一批文化精品也隨之涌現。去年11月,在國內規格最高的文藝活動中國第十屆藝術節上,東莞共獲得11個獎項,其中,原創音樂作品《腳印》與兒童舞蹈節目《學軍》、“越唱越紅”文化品牌活動,一同斬獲國內群眾文化最高獎“群星獎”;原創音樂劇《鋼的琴》獲得了文華優秀劇目獎,以及文華音樂創作獎、文華舞臺美術獎、文華燈光設計獎和優秀表演獎四個單項獎。東莞成為了省內連續兩屆獲得“文華獎”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