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比較中凸顯中國政黨制度的優勢
在當代世界,政黨政治的價值和實際作用,“實質上依靠政黨的數量、政黨的性質及其內部構造、圍繞著政治價值觀政黨間的差距、政黨對國民每個人日常生活的滲透度或支配程度而定”。[6]世界各國政黨制度均存在如何處理政黨之間關系、政黨與政權之間關系、政黨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問題。現從這些方面將西方政黨制度與中國政黨制度一一對比,從中顯現前者的困境和后者的優勢。
(一)政黨關系有利于協調社會利益關系,凝聚社會力量
西方國家政黨之間由競爭而對立,此消彼長、你死我活,可以說是政黨關系定律。兩黨制中主要政黨之間是零和博弈的關系,因為對手丟失的每一張選票都會幫助本黨。因此,為反對而反對的現象普遍存在。在美國,通過近些年來關于槍支管制、債務危機、政府關門等國會與總統對立的事例,人們可以看到背后的兩黨對立。在多黨制中,大黨盤算自己的“聯合潛力”,小黨盤算自己的“勒索潛力”,政黨關系在每次選舉中總存在很多變數,它取決于政黨對政體自身及政體內其他政黨的態度。總的來說各黨都以使對手失去競爭優勢作為本黨的行動目標。
在中國政黨制度中,執政黨與參政黨以合作、非競爭、互利共贏、穩定發展為基本價值取向,政黨之間是一種合作、共存的友黨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執政與參政的關系。與西方政黨關系相比較,中國的政黨關系有兩個優勢:第一,它有利于協調社會利益關系,促進政治團結和社會穩定;第二,它有利于凝聚社會力量,共同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二)執政方式既著眼于當前,又有長期規劃
西方國家主要政黨輪流執政,選票第一。以美國總統制的兩黨制為例,一輪選舉終結之時,也就是政黨制度從政治活動的中心退居邊緣地帶之日。也就是說,政黨制度僅僅為某些個人進入或退出國家權力系統起一種工具性作用,而對國家權力系統的運作影響不大。在其他類型的西方政黨制度中,主要政黨有可能單獨或聯合較小一些的政黨執掌國家政權,但是小黨被排斥在體制之外則屬于正常現象。這些小黨數量眾多,對國家權力系統運作的影響幾乎為零。與此同時,體制內的在野黨對執政黨的決策總是為反對而反對,導致政府無力、無能,窮于應對眼前事變而難有長期規劃。
中國政黨制度對國家權力系統的運作起中心作用。在中國政治體制中,各政黨的地位只有執政和參政的區別,而無執政和在野的分野。因此,執政黨作為國家和社會的核心力量,強大而穩定;擔負國家、民族發展的重任,既著眼于當前,也有長期的規劃。
(三)利益表達上具有明顯的優勢
政黨是民眾進行政治參與的橋梁,是利益表達的工具。在西方國家多黨制下,政黨在利益表達問題上是代表部分還是代表全體,始終處于難以抉擇的境地:若不體現自身社會群體、社會階層的利益,政黨難以存在;但如果僅限于表達自我,就必然導致黨的社會基礎有限;超越自身社會群體、社會階層的利益,能獲得更多的選票上臺執政或參政,但可能失去自己傳統的社會基礎的支持。對西方國家的政黨來說,這種矛盾狀態伴隨始終。同時在社會整合方面,西方政黨制度實質上整合的只是一些大的利益集團的利益。另外,西方國家有基于地域、語言、族群因素產生的政黨,它們的偏激要求和行動,容易造成社會的分裂與對立,政黨制度難以實現對國家與社會的有效整合。如英國的北愛爾蘭問題、加拿大的魁北克問題、比利時的法語系政黨與荷語系政黨的極端對立問題等等,都使西方國家政黨制度面臨考驗與挑戰。
中國政黨制度在利益表達上具有明顯的優勢。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堅持與時俱進,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把堅持政黨的先進性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各民主黨派代表各界別各方面利益,社會基礎廣泛、深厚。同時,在社會整合方面,中國政黨制度能有效地調節社會利益矛盾,整合不同利益群體的要求,成為民族團結、社會和諧與穩定的有力保障。
(四)對公共權力的監督既是制度化的,也是卓有成效的
一般認為,西方國家政黨制度有利于對權力的監督。多黨制有利于權力的分散與制衡,因為多黨制的聯合政府不僅要面對議會內反對黨議員的質詢,同時也要面對來自政黨聯盟內友黨的監督。但與此同時,多黨制往往意味著在現有的憲政體制所建構的權力劃分之上,附加上另一層的權力劃分,因此,往往導致政府更迭頻繁、施政能力軟弱、重大決策遲遲不能做出。在美式兩黨制中,在野黨對政府的監督經常演變成國會兩院運行中的兩黨惡斗。
中國政黨制度本身就內含著監督機制,因為在多黨合作的政黨制度建立之后,隨即確定了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之間“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基本方針。這種監督機制包括:(1)民主黨派被選為全國人大、地方各級人大代表,在人大履行其職權的過程中對政府實行監督。這種監督貫穿在立法、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檢查、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以及對“一府兩院”工作報告和人事任免的審議與批準、對預算執行情況的審議以及對決算的審查和批準等人大代表的各種履職活動中。(2)民主黨派出任全國政協、地方各級政協的委員,在通過政協組織進行的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等活動中,對執政黨和政府的工作進行監督。(3)執政黨中央和地方各級領導直接與民主黨派進行各種形式的政治協商,民主黨派在協商中以批評、建議、反映情況等方式監督執政黨。民主黨派的監督,對于加強和改善中共的領導,健全社會主義監督體系,有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中國政黨制度的監督機制既是制度化的,也是卓有成效的。
綜上所述,中西方政黨制度都扎根于各國國情的深厚土壤之中,是構成本國政治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各有自己運行的軌道以及應對挑戰的能力和方法。從以上比較分析中,可看到中國政黨制度具有內在優勢,表現為這一制度是以中國歷史和現實的基本國情為依據,是在總結和借鑒人類政治文明優秀成果基礎上建立并逐步發展和完善的。它既能保障執政黨和政府實現集中、統一領導,又能使民主黨派在公共權力的運作、對執政黨和政府有效監督以及現代化建設中大展宏圖;既能避免一黨獨裁所造成的萬馬齊喑、扼殺社會健康政治力量的弊端,也能避免多黨競爭所導致的相互傾軋、政治動蕩、社會分裂這樣的混亂局面。
參考文獻:
[1](英)J·S·密爾.代議制政府[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6.
[2]吳文程.政黨與選舉概論[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285.
[3][4](英)艾倫.韋爾.政黨與政黨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58;156.
[5]姜士林等.世界憲法全書[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7.793.
[6](英)阿米.古特曼等.結社理論和實踐[M].北京:三聯書店,2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