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特征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從“管理”到“治理”,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蘊含著極為重大的變革意義。所謂治理,一是強調法治基礎,二是強調政府職能轉變,三是強調多元主體協同合作,特別是要確立社會作為公共事務治理主體的地位。按照現代治理理念,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應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服務目標均等化:均等化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要求。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求,“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內在要求,對于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首先是一個相對概念。均等化的政策目標是要求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公共文化資源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均衡配置,縮小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和社會群體之間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差距,確保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夠平等享有水平大致相當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權利,特別是農村和老少邊窮地區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有明顯提高。但是,均等化是相對均等而非絕對均等,這一目標并不意味著公共文化服務的簡單平均化和無差異化。其次,均等化應該是在最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意義上的均等化,具有“保基本”和“托底”的性質。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任何公共文化服務高端化、國際化的口號都需要謹慎。再次,均等化也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標準和內容。由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和公共財政的有限性等因素,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是個長期的過程。在政府財力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應分層次、分階段進行,不同的階段應該有不同的均等化標準和目標。目前首先應當著重滿足的是現階段國家規定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供給。
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一個基本前提,是要有一個全國基本統一的服務標準體系。標準化是達成均等化目標的手段。基本公共服務標準,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為實現既定目標而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所制定的包括服務范圍、服務項目、保障水平和服務質量的標準,以及技術和管理等相關規范。中國是一個大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生活方式等差異較大,應當有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兩個層面,有國家強制性標準和地方選擇性標準兩個內容。國家制定統一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各地在實施國家統一基本標準的基礎上,可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本地區的基本服務標準。同時,建立健全基本服務標準的動態調整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