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作者: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王一鳴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需充分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變化,緊緊圍繞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推進改革創新,切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經濟換擋期需要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
經過30多年快速發展,隨著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變化,我國經濟進入換擋期。經濟換擋不僅表現為經濟增速明顯回落,更重要的是經濟發展動力結構發生了變化。從需求看,國際金融危機后外部需求不振,相應的投資增長速度放慢,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從供給看,制造業在過去幾年的迅速擴張后,隨著國內外市場需求變化,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嚴重,資源和生產要素向服務業轉移,而一般服務部門勞動生產率低于制造業,這也會導致經濟減速。從要素投入看,隨著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減少,人口撫養比提高而儲蓄率、投資率趨于下降,勞動投入和資本投入增長放緩,進而影響經濟發展動力結構的變化。由此可見,經濟發展動力結構變化是經濟換擋期更為本質的特征。
進入經濟換擋期,支撐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由生產能力大規模擴張轉向提高生產效率。這就要求加快推進改革創新,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推進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結構調整和創新,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
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核心是提高生產效率。只要生產效率提升,經濟增速下調后,企業盈利仍可達到或接近過去高速增長時期的水平,政府財政收入仍可實現較快增長,就業仍可保持穩定,民生仍可繼續改善。而且,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資源環境壓力減輕,經濟增長將更可持續。可見,進入經濟換擋期,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應主要圍繞提高生產效率來展開。
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改革創新能否實現新突破,進而形成能夠重塑經濟發展新動力的體制機制,使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和內需潛力釋放出來。形成重塑經濟發展新動力的體制機制,也是提高生產效率的先決條件。因此,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勇于突破創新,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改起,以改革創新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形成改革創新和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圍繞產業轉型升級推進改革創新
當前,美國等發達國家實行“再工業化”,國際產業調整孕育新突破,技術融合形成新態勢,產業發展呈現新形態,生產方式、分工體系和市場結構發生新變化,我國高度依賴低端加工組裝、缺乏自主技術和品牌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迫切需要加快推進新一輪產業轉型升級。產業轉型升級,重點是提升產業價值鏈和產品附加值。這就要求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標準、物流配送和供應鏈管理等生產性服務環節,發展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和創意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制造服務化和服務知識化。應大力化解產能過剩,堅持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政府則應通過強化環保、安全的硬約束淘汰過剩產能。同時,適應國際產業競爭格局新變化,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核心技術—戰略產品—工程與規模應用”的創新價值鏈,加快傳統產業技術進步、管理創新、產業重組和優化布局,提升傳統產業整體素質。
圍繞產業轉型升級推進改革創新,最重要的是發揮市場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以市場為基礎的企業兼并重組,促進資源和生產要素由低效率企業向高效率企業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應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推動勞動力、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市場化改革,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