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秀麗
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德國的生態環境遭受工業和戰爭的雙重重創,日益惡化。到70年代,德國的生態破壞和污染程度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災難了,萊茵河成為一條毒河,河內有毒物質含量達到了正常值的200多倍,導致沒有任何生物可以存活??諝馕廴緡乐?,魯爾地區即使在白天,能見度也極低,甚至連樹木也被染成煤灰色。德國政府不得不采取各種措施進行生態治理。到本世紀初,德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已經成為世界上環境保護最好的國家之一。德國生態治理的成功,得益于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始終注重調動社會各階層的力量,充分發揮“生態民主”的強大整合力和激勵作用。
環境保護政策始終體現全民參與和共同負責原則
在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的過程中,政府、企業、家庭、公民、社會團體,都要參與合作,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共同推進環保政策的實施。首先是政府與企業合作,企業與企業合作。如,在杜伊斯堡,兩家大型藥廠和一家造紙廠合作建造了一家污水處理廠,每家占20%左右的股份,另外30%多的股份由政府占有,政府負責污水處理廠的管理和監督。如果有別的企業想新建污水處理廠,政府會建議他們繳納很少的費用,和這三家企業合用污水處理廠。并且,經過這家污水處理廠處理的水會被這些企業循環利用,也可以按照相關要求以低于地下水的價格出售給園林和綠化部門。由此,污水處理廠不僅承擔了公益責任,而且成了有經濟效益的市場主體。建污水處理廠不僅不是負擔,而且能帶來收益,企業建污水處理廠積極性很高。其次是政府與公民合作。以萊茵河的治理為例:政府讓萊茵河兩岸的居民入股,成立萊茵河治理股份制管理機構,對所關聯的河段生態環境進行日常維護,居民也能獲得一定的股份收益。因此,居民在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重吸引下,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生態治理全過程。再次是政府與教育機構合作。政府充分利用教育機構的平臺作用,形成了完善的環境教育體制。德國的環境教育內容直接寫入有關中小學教學大綱,并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強化生態治理的公民責任和義務,使公民環境保護意識成為一種自覺。德國公民較高的生態覺悟使他們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環境保護變成了一種全民自覺行動。德國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85%的德國人把環保問題視為國內第二大問題,75%的人希望德國的環境政策水平繼續保持在歐盟的領先地位。
環保行政管理實行地方自治
德國的環保行政管理實行地方自治。德國地方政府的層級包括縣(包括非縣屬市)和鎮(包括鄉鎮和城鎮),地方政府遵循自治原則,縣、鎮級地方政府要完成大部分的環境保護工作。首先,地方政府在制定地方各類發展規劃時,都把環境因素作為必要考量因素。如,在交通規劃里,一方面,注重運用能夠減少污染的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推廣有軌電車、地鐵、高架鐵路、公共汽車、自行車和步行等出行方式。另一方面,通過合適的道路規劃和設計,如采用人為增高路面、綠化帶占用路面縮減車行道、加寬人行道等方法來降低需要節流路段的車速和車流量,從而減少汽車污染。其次,地方政府承擔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法律強制性職責。要對本轄區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中的具體事務進行直接管理,包括空氣污染控制、水體污染控制、污水處理和廢物處置等工作。再次,地方政府要與其他地方進行橫向聯合,以解決一鎮一縣解決不了的環境問題,或通過聯合來降低環境保護工作的成本,提高環境保護工作的效率。如,幾個臨近的鄉往往會聯合起來共建一個垃圾處理廠,共同聘請相關公司進行管理,有效降低地方垃圾處理成本。如果出現了靠地方聯合解決不了的問題,地方政府要申請州政府提供幫助,但上級政府只起輔助作用,主要工作仍舊要靠地方政府承擔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