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 辛鳴
2014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這一判斷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共識,這一判斷也反映了中國社會的期待。那么中國社會將在改革元年改什么,又將如何去改,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讓我們感受到了改革元年的改革新氣象。
李克強總理講,改革“要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節改起。”這一宣示勾勒出了2014年中國經濟社會領域改革的路線圖。
7.5%:一個既推進改革又保障改革的“改革速度”
關于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期,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是7.5%左右,尤其是增加“左右”兩字更是意味深長。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告別了硬性保增長的階段,開始著眼于化解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以利于實現更長時期、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發展。
什么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不科學的發展方式、不協調的經濟結構、不可持續的經濟驅動力、低效益的產業模式等等,所有這些疊加在世界經濟復蘇艱難的大背景下,使得中國進入了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增長速度換擋期。要想縮短陣痛期,減緩換擋期引發的大起大落,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落到實處已經刻不容緩。
但是,我們也看到中國社會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要求已經20多年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質性進展難說明顯。為什么?除了在轉變發展方式過程中存在一些客觀困難外,過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制約因素。
如果增長速度目標定得高,各級地方政府也不敢擅自降低自己的經濟增長速度,如果低于平均水平,不僅會喪失一系列很實惠的利益,而且政績上也不好看。這樣就使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事實上成為了不可能。
更重要的是,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尤其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初始階段,不可避免地會導致經濟增速的下降。因為舊產業關停是即時性的,當這些企業被關停之后,現有的這些經濟總量和經濟拉動速度當然也就隨之沒有了??墒?,新產業的培育則是漸進性的。新的企業從孵化、培育到真正能產出是要有相當長一個時期的,在過渡期產業空白不可避免導致經濟增長的減速。
所以,通過降低增長速度的目標,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發展戰略得以真正實踐營造空間,就成為了很重要的戰略舉措。從這個意義上講,7.5%其實是一個既推進改革又保障改革的“改革速度”。這可以引導各方面把工作著力點放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切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