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規劃,可能出現“鬼城”和大量貧民窟
《中國經濟周刊》:有人說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自然的歷史過程,難以規劃。你多次參與《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討論,你怎么看待規劃對于城鎮化的作用?
魏后凱:這不矛盾。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結果,而不是目標。城鎮化是和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但不能因為這一點就不搞規劃。這就如同過去我們說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市場機制,那政府就不應該規劃引導,但是后來大家還是覺得要發揮政府的作用。所以,不能否認政府的作用。
政府編制規劃可以發揮引導作用,政府可以對城鎮化做頂層的設計,有一個整體的安排。畢竟,城鎮化需要很長的時間,應該有配套的體制機制,推動相應的改革。相反,如果沒有規劃,城鎮化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在拉美,因為過多人流向大城市,造成了大量的貧民窟,這就是沒有政府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城鎮化規劃上合理引導的教訓。中國在城鎮化過程中沒有出現大量貧民窟,這是中國城鎮化很大的經驗。
當前,我們需要規劃來避免當前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的一些誤區,來彌補當前市場造成的缺陷。如果沒有好的規劃,城鎮化可能出現房地產化,大家都去搞房地產;如果產業跟不上,就可能一些地方出現“鬼城”;如果城鎮化在推進時沒有和農業現代化結合,農村就可能出現一些“空心村”,出現“農村病”;如果大城市沒有規劃,就會出現交通擁擠、房價上漲、空氣污染等大城市病。所以,城鎮化規劃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當前亟須的。
城鎮化不能以生態、農業為代價
《中國經濟周刊》:當前,很多人認為我國城鎮化仍然滯后于工業化,如何實現我國城鎮化與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魏后凱:當前我國城鎮化與工業化是基本協調的,過去我國城鎮化曾嚴重滯后于工業化,但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這種情況已基本改變。現在中國城鎮化的核心問題不在于城鎮化的速度和水平,而在于城鎮化的質量太低,是沒有質量的城鎮化,沒有市民化的城鎮化。所以,下一步中國城鎮化的重點是提高城鎮化的質量,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程度,而不是去追求速度有多快、水平有多高。
同樣,我國的農業現代化也是一個大的問題。過去,我國長三角、珠三角一些地區的城鎮化就是建立在犧牲耕地、犧牲農業現代化基礎上的。這些地區的城鎮化在快速推進,但耕地在減少,糧食產量在下降,伴隨著城鎮化進程,它們由國家糧食主產區變為國家糧食主銷區,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任務甩給了中西部地區。如今,要是我們都采取這個辦法,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誰來保障?這可是個天大的問題。所以,要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我們的工業化、城鎮化千萬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耕地、農業為代價。
我國城鎮化率2050年接近天花板
《中國經濟周刊》:根據你的研究,未來還將有多少農業人口流入城市?我國何時能完成城鎮化的過程?
魏后凱:當前我國城鎮化正處于一個轉型的時期,即由加速向減速轉型推進的時期。一般來講,城鎮化率在30%~70%時,城鎮化是一個快速推進的時期,在30%~50%時是一個加速推進的時期,50%是一個轉折點,50%~70%是一個減速推進的時期。現在中國的城鎮化是53.73%,我們正處于減速推進的過程。未來,我們城鎮化的速度會越來越慢。
1996—2012年,我們城鎮化年均推進速度是1.39個百分點。我們估計,在2013—2030年,我國城鎮化的年平均增長速度會是0.8~1個百分點;到2030—2050年,速度為0.6~0.8個百分點。相比較,我國現在的城鎮化速度還是很快的。估計到2030年,我國的城鎮化率要達到68%左右;到2033年,我們的城鎮化率達到70%左右。
2050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可能會超過80%。城鎮化率不是越高越好,城鎮化率會有一個天花板和飽和度,我們認為這個飽和度是85%左右。未來,可能有10%~20%的人還是農村人口,由于很多人愿意住在農村,農業人口可能低于10%。到2050年,我國城鎮化率基本就接近這個天花板,城鄉人口結構、土地結構、空間結構穩定下來,我國就基本完成城鎮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