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理論創新與分階段分區域推進方略研究”首席專家 楊承訓
生態友好是我國新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努力走出一條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我們應進一步認識農業發展的規律與趨勢,積極迎接新的農業產業革命,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進而謀劃現代生態農業建設。
農業走現代生態化之路是客觀規律使然
50多年前毛澤東同志說過:“我看中國就是靠精耕細作吃飯。將來,中國要變成世界第一個高產的國家。”他曾多次倡導發展有機農業。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國農業現代化,不能照抄西方國家或蘇聯一類國家的辦法,要走出一條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合乎中國情況的道路。”這實際上提出了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問題。從現在的發展趨勢看,我國農業必須走高產、高效、優質、安全的現代生態化之路。這不是主觀隨意的選擇,而是客觀的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所共同決定的。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重視倒逼機制,實質上就是要求尊重客觀規律。就農業生產而言,主要受三大規律的制約。
大自然生態運行規律。大自然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大致可被視為跨居于地球表面巖石圈、水圈和大氣圈之中的一層生物生存空間,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了當今的狀態。同時,這個系統也存在資源制約,例如能源、材料等的相對有限性。農業作為生態大系統的一個部分,必須遵循生態規律才能存續和發展,否則,不僅難以持續發展,還會損害生態大系統。
農業生產特殊生態規律。農業生產的對象是依賴于生態系統而生存的生物體,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農業至少參與三大生態循環:一是大自然特別是大氣的大循環,包括碳、氧、氮、水等的循環;二是大農業中各產業之間的循環,包括種植業、養殖業、培育業(微生物)和采集業(從海洋、山地等捕撈或采集野生生物)等;三是農作物種植業自身包含的“無機—有機”和“二氧化碳—氧氣”等循環過程。
人類生活質量需求不斷提升規律。人類不僅追求生存所需物質的數量,而且追求提高生活質量,特別是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日益突出,健康需求日益增加。另外,食品安全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問題,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日益突出,外來物種入侵帶來國際生物威脅,等等,這些問題都對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提出了緊迫要求。
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功能表現為一種“力”,順應它即為推力,違反它則為阻力。這在農業領域相當突出。當前,面對化學農業帶來的高污染、高成本問題,特別是面對我國農業發展資源、環境壓力增大的挑戰,必須更好地遵循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積極主動迎接新的農業產業革命。追溯歷史,世界農業大體上經歷了和正在經歷三個發展階段和兩次產業革命:一是原始生態農業;二是化學農業,即第一次農業產業革命;三是依靠科技引領和支持的現代農業,即以現代生態化為標志的第二次農業產業革命。